生命的旋律: 以憐憫進入別人的痛苦

2017年12月

Watoto Bbira兒童村內的年輕人在基督真理中成長,對未來充滿盼望。

村內小孩天真爛漫的笑容是上帝的救贖如何轉化他們的最佳明證。(攝於烏干達北部古盧的Watoto Laminadera兒童村)

作耶穌的手和腳擁抱祂愛的小孩。(攝於俄羅斯聖彼得堡的危機中心,收容被遺棄及虐待的小孩)

芝加哥貧民窟的孩子,誰願意為他們發聲?

位於烏干達首都坎帕拉以西南約30公里的Watoto Suubi兒童村內的嬰兒中心,專為零歲至兩歲的無助小生命提供護理服務,展開健康人生。

一個禱告的祝福

莎曼珊被那烏黑得發亮的小臉蛋吸引著,定睛於熟睡在她臂彎中五個月大的璐璐。她的雙眼閉得緊緊的,像兩條細細的棉線,兩根眉毛猶如彎彎的新月,紅潤的小嘴巴常常一張一合的,好像想跟兒童村內三四百位的弟兄姊妹一起在主日唱詩敬拜上帝。她的小手緊握著莎曼珊的食指,一黃一黑,一大一小。在上帝的命定裡,她們遇上了,彼此感受到對方的心跳和體溫。香港跟烏干達之間九千多公里的距離,在上帝的國度裡頓時消失得無影無蹤。
莎曼珊一邊抱著她,一邊掏出一隻手來,輕輕撫摸小璐璐的小臉蛋,俯身對她耳語。
她低語甚麼呢?
詩篇一百三十九篇13至16節和腓立比書一章6節 。
「自二零零九年夏天完成在俄羅斯聖彼得堡孤兒院為期一個月的實習後,我決定往後無論在任何環境接觸孤兒,必會以這兩段經文為他們禱告。他們需要知道上帝是看顧他們的上帝(創世記十六章13節) 。」

一堂講道的感召

莎曼珊認識孤兒事工源於2007年11月閱讀信心偉人喬治•慕勒的同名自傳。此書記載慕勒的一生,在從不籌募經費下,怎樣單單倚靠上帝照顧成千上萬孤兒的身心靈需要。「他的見證對剛進入芝加哥慕迪神學院的我來說,擴闊了我對上帝事工的眼界,不該限於傳道牧會,乃是作上帝呼召你作的事。」莎曼珊說。
若說《喬治•慕勒傳》是蓋房子的第一步——尋找土地的話,那麼,三個月後,她從神學院年度培靈會聽的第二堂講道,便是建築房子的基礎部分——地基。
莎曼珊說:「我那時信主十多年,卻從不知道原來聖經多處提到孤兒寡婦的經文(如雅各書一章27節),當中更說到天父是孤兒之父(如詩篇六十八篇5節)。」最叫她身同感受無父之痛而熱淚盈眶的,是加拉太書四章4至7節:
「這段經文讓我省察到在得救之前,我何嘗不是一個孤兒?在上帝的家門外,沒有父親,沒有盼望。然而,基督捨己的救贖把我『領養』、『收納』到父家了!試問我怎可以不關顧全球約一億四千三百萬的孤兒呢?」

一起同行的喜樂

土地找到了、基石預備好了,下一步便是開始一磚一磚的把房子蓋起來。在莎曼珊的兩次實習裡,上帝分別帶她到芝加哥的貧民窟(Cabrini-Green)和俄羅斯聖彼得堡的孤兒院,服侍有需要的孩子。
「當我走近這些孩子時,我深刻體會到何謂『陪伴』:用心傾聽,而非用腦分析;出席他們的痛苦情境,而非幫助他們解除痛苦。這是同行的美麗。」
2010年神學畢業回港後,莎曼珊重執教鞭,但那份關顧孤兒的感召仍是揮之不去。在禱告等候的幾年間,上帝以另類方式預備她,讓她更進一步經歷怎樣與有需要的孩子同行。她曾經猶如母親般,關顧兩名高中生,傳道授業解惑之餘,同時照顧他們的起居飲食。現在二人分別是大學二、三年級的學生了。「那是我初次學習如何超越血緣關係,把孩子視如己出地愛護和關懷他們。神家的愛不就是跨越血緣嗎?」

一張海報的結連

2015年12月,因為一張掛在學校門外的海報,莎曼珊欣賞了一場來自非洲的Watoto兒童合唱團巡迴音樂會。翌年復活節, 她首次踏足全球其中一個極度貧窮、孤兒人口達二百五十萬的國家——烏干達兩個星期,探訪位於首都坎帕拉及北部城鎮古盧三條Watoto的兒童村、嬰兒中心,以及「生存滿盼望」婦女事工中心。
回港後,她雖身在香港,心卻繫於烏干達,念念不忘那些孩子和婦女。於是,她在今年二月和六月先後兩次義賣手作賀卡,並且自資出版她的第二本著作《立石為記》,為當地的貧困孩子籌得超過七萬元的教育經費。

一本書的指引

今年暑假,這位英語教師更辭去教職,於九月尾開始在兒童村為期五個月的服侍。這麼重大的決定,難道她沒有半點猶豫嗎?
「怎會沒有呢?我是憂慮和恐懼的佼佼者啊!但感謝天父的憐憫,祂使用一本見證書籍和一首詩歌堅固我的心靈。」
莎曼珊口中所說的書,是她在2012年買的Katie Davis著作Kisses from Katie(中譯版《凱蒂之愛》,遠流出版社)。凱蒂在十八歲高中畢業那年,跟隨心中的那份呼喚,離鄉別井到非洲服侍當地孤苦、飢餓的孩子。
「2016年4月從烏干達回來後兩個禮拜,在一個週六早上,突然想再次翻閱此書。怎料一看,赫然發現作者服侍的國家原來是烏干達!!早在我踏足這片紅土地的四年前,父上帝已為我預備此書,但我當時沒有把這國家的名字印在腦海裡。直至那天,重讀作者的故事,她所看見的、經歷的、掙扎的和心碎的,道出了我在烏干達的許多感受。那一刻,我淚如雨下,不斷感謝父上帝。回來後一直壓抑在心中的鬱悶和愁緒,因著得到共鳴而釋放出來。」
莎曼珊相信天父在她回港後,奇妙地藉著凱蒂的書,讓她重回烏干達,是預備她重返這片紅土地的一個印證。

一首詩歌的肯定

今年三月初,她得知到兒童村服侍的申請獲批准後,憂慮和恐懼啟動了她退縮的念頭:「父啊,真的要去嗎?」憐恤人的上帝明瞭她心中的所思所想,在3月25日的晚堂崇拜中,以一首詩歌回應了她——《勇敢走出去》。「那天晚上,我沒有想過參加晚堂崇拜。之前更沒有聽過這首詩歌。講道結束後,我回應牧者的邀請,把心裡的憂慮告訴父上帝,壓根兒沒有想過接下來這首詩歌的歌詞正正回答了我剛才的禱告!那是神聖的一刻,在我的不配和軟弱裡,祂沒有責備我。相反,祂親臨在我眼前。我在神的聖所裡,不見一人,只看見祂!我泣不成聲地存著肯定去唱副歌:『主你要往哪裡走,我就跟你走,領我走到世界盡頭,一生不再回頭……』」
猶如阿伯拉罕在摩利亞地的山上獻以撒,他不是見步行步,而是行步見步,以信心和行動換取更大的看見。莎曼珊深信當她願意踏出第一步後,上帝會給她看見下一步該怎樣行:「我看不見,但上帝看見!」

(《立石為記》是這信心之旅的前傳,講述莎曼珊多年前在慕迪神學院受造就的奇妙經歷,中英對照,由EveryONE Press出版,德慧文化圖書公司代理。此書收益全部捐贈烏干達貧困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