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聽八方: 快樂耆人 與長者共食

2017年12月
◇馬錦華

你習慣一個人吃晚餐嗎?未退休前,工作午後,你會選擇自己吃午餐或是一定要找老友共食才舒服?為甚麼我們需要找人一起進餐呢?

心理學家及多項調查都指出,如能與人一起進餐,食慾及食量都自然會增加,而且藉進食期間與他人有傾有講,心情都會開朗些,身心理都會較健康!

本港目前獨居長者自多年前之約十萬增加至十四萬,他們每天廿四小時都是孤獨地生活,更說不想有人與他們一起進餐或共食!當中部份因身體緣故,需要倚賴家居服務隊送飯到戶,他們就只能獨對食物,孤清地進食!因此耆人認為,如能為這批長者定期安排共食伴友,相信定能改善當中的情況。

在台灣的一個鄉里中,就有一班有心人,他們特意選定一批孤獨長者,連結社區產業,設立共食食堂。順興里有8,099人,其中青壯年約70%,65歲以上約11%。「老人家最怕孤單。」里長單連城擔心長者在家沒人照顧,於2010年推動成立常青學苑。

每週4次的常青學苑結束後,其中3天長者們同聚共食食堂用餐。食堂位於「麵舖工坊」裡,里長單連城擅長做包子、餃子、蔥油餅等多款麵食,這成為了共食食堂的主要餐點,而長者每次都因這飽點和麵食味美兼對胃口,感到盡興。

在歐洲的荷蘭、現亦時興「跨代共食」,讓老人家當主廚與年輕人共餐,在交流中互相學習、陪伴。
在香港《大人》雜誌亦設有「大銀廚房」推動跨代共食。雜誌組織學生與長者同枱學煲粥,藉此打破代溝。雜誌總編及資深記者陳曉蕾創辦了關注安老議題的非牟利機構「大銀力量」,除出版大人雜誌外,亦組織及舉辦一連六次的「大銀廚房」,讓中學生和退休人士邊聊天邊學煮粥。

參加的學生說:「一邊煮食一邊跟長者聊天,氣氛很輕鬆,給他們機會和退休人士聊天。」學生Julian說,「在與退休人士交談中,知道了對方原來是在專上學院做兼職導師,更和他們談及未來學業上的出路。」藉著共食共煮,退休人士和學生之間,不單可以沒有代溝,更促進彼此了解和認識,從而打破獨居長者的孤寂,更能增加他們的食慾,從而獲得更好的營養和健康!
讓我們組織及創造更多共食機會,讓長者能更開心、開胃地開飯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