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之窗: 茶與遺憾

2019年11月     

◇黃小石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陶淵明。遺憾是對自己所作的錯事,赦免是對別人所做的錯事。至於最深刻的遺憾,不是無做對的事,乃是沒有做的事;我們能夠從錯誤的經驗學到教訓,而空白的經驗便永遠只是一片空白,可見遺憾主要是對人不是對事。

及時修補的遺憾

在我讀中二第一次上音樂科時,也許是男孩子變聲的年齡階段,或是覺得唱歌屬於「女生做的事」,並非男子漢的「勾當」,加上自以為國難當前,豈是「隔江猷唱」的時候,故堅定拒絕學唱歌,至今仍不會運氣、傳聲。即使後來懂得喜歡音樂,且知道傳道人多會唱歌,科學家多曉樂器,遺憾的是時不與我。
當然有些遺憾來得及彌補的,可以讓自己不繼續活在懊悔裡,例如我認識一個人在年輕時,由於未有機會學鋼琴,結果他70歲才拜師學琴,就算沒希望稱為大師,只是他蠻能自得其樂。另有人唸書的時候,發覺自己喜歡烹飪,最終因父母之命,作了一輩子醫生。退休後到處拜訪名廚,自學各式料理,自娛娛人,隨之交往許多「酒肉朋友」,遠比做醫生更加快樂。或者現在我來學唱歌還不太遲,不過要唱得好早就太遲,若然肯去學總會不太遲。對於唱不好的,絕非是遺憾,想學卻無學的,那便是遺憾。然而老伴一直鼓勵我學烹飪,不知是否有絃外之音?
其實我自幼喜愛文學,可是過了耳順之年先開始執筆。雖然以前我想寫故事(科幻小說?),惟目前已寫不出來,僅能寫科學論文般的散文,但它不再是我「未曾作過」的遺憾。 現時我一天到晚要寫作,變為是妻子的遺憾(說我「不務正業」),除非我有法子勸她也寫作……。

不可挽回的遺憾

只是有的遺憾儘管如何努力,一切亦沒辦法能夠挽回,對此我有一件憾事,就是未有好好陪先父喝茶。憶起他在生時熱愛茗茶,而且經常邀請我一起品嚐,可惜在我年輕反叛期間,總是建立自我形象,因此父親喜歡的事,偏偏要跟他不同,任憑他怎麼說皆不願喝一口茶。直到爸爸年紀老邁,依然誠邀我嚐他泡的茶,但是我還像十來歲的男孩般,千個不情願的喝一兩口敷衍,便放到一邊,接著他老是勸我:「小石,這烏龍茶不錯,再喝一些。」於是我就煮咖啡給他喝,並極力鼓吹喝咖啡對身體的各種好處,比方可提神醒腦之外,也能降低患上第二類糖尿病(高達 50%) ,以及預防帕金森氏病症 。近來荷蘭有報告指出,適量的咖啡可以降低心臟病的風險。縱使他會喝些咖啡,不過始終都是好茶,我想他大概是陪自己喝吧!
父親辭世歸主後,於某天清早起來,心中想念他,便泡了他遺留的高山烏龍茶,當我喝下第一口時,忽然覺得該茶香醇無比,那是以前未注意到的。自此之後,我慢慢嚐出箇中的蹊蹺,甚至請教別人沏茶之道,與各種茶葉烘焙的不同、茶具的講究,終於喝高山青烏龍變成我的喜好。可是這遲來十年的領悟,不能令我陪父親喝他泡的茶,成為自己一個錐心刺骨的遺憾。
如今我力邀大兒子守微品茶,愛咖啡的他向我說:「爹地,我沖些咖啡給你喝。」咖啡本來是我的喜好,不過他尚未知自己有愛茶的基因,為少掉他將來的遺憾,所以我不再叫他喝茶。

怎樣去避免遺憾

事實上,「罪」不單是做了不該作的,更是無做該作的,皆因《聖經》說:「人若知道行善, 却不去行,這就是他的罪了。」(《雅各書》四章17節);另一段《聖經》章節,記載耶穌講述一個位於山間被搶,兼被打個半死的過路人,奄奄一息倒在路旁。不久來了一個祭司,可是他不願涉足那渾水,快快地離開此是非之地。後來又有一個利未人經過這裡(也是當時宗教界的人物),惟他和祭司一樣視若無睹,從路的另一邊走過。最後有一個「撒馬利亞人」(外國人)行過看到他,立刻伸出援手拯救他。」以上「好撒馬利亞人」的比喻,正是「不做的罪」,即是違背《聖經》所說:「你手若有行善的力量,不可推辭。」(《箴言》三章27節)
記得某次我去波士頓,到守微家住宿幾天,有一日閒來無事,拿出自備的茶葉,泡了一杯烏龍茶,獨自坐在沙發上慢慢地喝。那時9歲大的長孫湊過來看我作甚麼,跟著我告訴他:「飲茶,你要不要聞聞味道?」他使勁地嗅著幾下,便說:「很酷!」他6歲的妹妹聽見後,就爬到我的膝蓋上,把我手中的茶很大聲地聞嗅幾下,然後把鼻頭皺了皺,學哥哥說:「酷!」或許兩個小孩長大後會喜茶,說不定兒子為他們的興趣,亦會陪同喝茶,至於無任何興趣陪我茗茶的他問道:「我來沖杯卡布奇諾(cappuccino)給你要不要?」我回答他:「好,謝謝!」此刻又不自主地想起先父。
直至現在,我未敢確定先父是否真的喜歡咖啡,但我肯定喝咖啡不是他的遺憾,因為這是老人表達愛的智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