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 散發幸福的韾香

2019年11月     

撰稿與策劃:楊文蔚、李薇、柯津雲、朔方、周天駒、勞伯祥、周簡艷珍

人的天性容易忘記生活中的幸福,卻長久難忘糟糕的日子;總是計數遭遇的麻煩,卻不計數擁有的歡樂,以致憂愁容易快樂難。心理學家卻提醒我們:往外張望的人,都是在做夢;向內審視的人,才是清醒的。趨行在人生這亙古的旅途,有誰不曾憂愁纏滿全身,痛苦飄灑一地?累卻無從止歇,苦卻無法迴避,怎麼辦?

感恩,帶來省察。

一如薩克雷在《名利場》中揭示的:「我們這些人裡面,誰是真正快活的?誰是稱心如意的?就算當時遂了心願,過後還不是照樣不滿意?」所以,任何一樣東西,當你渴望擁有,它就盛開;一旦已經在手,它就凋謝。
為了擺脫這魔咒般的規律,不少人陷入形形色色的「癮」,以為那是更幸福的方法,但其實並不知道自己真正該要的是甚麼!結果,越是處心積慮地想得到生活上的舒適和幸福,就越得不到真正的滿足。
事實上,讓生活變得幸福的最簡捷方法是感恩──因為不幸源於對已經得到的缺少感激之情,而總是感到缺乏甚麼而不滿足,非要落到山窮水盡的地步,否則就會遺忘本已擁有的幸福!

感恩,帶來幸福。

感恩,讓我們在失去中學會珍惜,在上帝之愛中了解自己,發現每一份不開心的背後都隱藏著足夠多的幸福。耶魯大學校長、心理學家彼得•沙洛維(Peter Salovey),在2014年畢業典禮演講中談到:表達感恩的能力不僅是社交禮貌,也是一種核心競爭力。
感恩使人們認識到,沒有一個人是完全獨立的,都需要他人的幫助;也促使人們反思,作為主體擔當者的局限性。充滿感恩的人,能更好地應對生活壓力,具有更強的抵抗力。即使在困境中,也能發現美好的東西;其他的人也會更喜歡他們──人們更願意幫助那些過去一直對自己感恩的人。
感恩,還是社會和諧的關鍵,增強人們的社會歸屬感;拓展人的思維,產生智能和自我效能感,培養同情心與助人為樂的精神。「當我們心存感恩時,就很難同時感受妒忌、憤怒、仇恨等負面情感。事實上,那些會表達感激的人,往往也會在所謂的主觀幸福,即生活滿意度的心理測試上獲得高分。」
感恩帶來幸福,感恩越多,幸福就越多。

感恩,帶來方向。

生命的價值在於追求價值,我們可以自由地選擇往哪一個方面或哪一條路走,卻因為有太多選擇,往往會像盲人騎瞎馬,在世界裡橫衝直撞。至於步入迷途,並非全然無知,而是自信無所不知。行為經濟學研究發現,當人們有多個貸款時,首先還數額最小的,而不是利息最高的。在參加調查的幾千人中,沒有一個人選擇最理性的策略。
在人生選擇上,人們又何嘗不是如此?以為慾望的滿足就是幸福,金錢是第一重要的,但最終發現它只是外殼、不是果實:能帶來食物,卻帶不來胃口;能帶來藥品,卻帶不來健康;能帶來相識,卻帶不來友誼;能帶來僕人,卻帶不來忠心;能帶來享受,卻帶不來幸福安寧……
想要留住甚麼,或努力避免失去,不僅不會帶來安全感,反而會榨乾生命的能量!而感恩可以帶我們找到對的方向──認識生命中的主,將徬徨、迷失、虛榮掃入客塵,免去只為自己而活的焦慮與痛苦,享受忘我愛人的平安與幸福。
親愛的讀者朋友,盼望此時此刻的您,已經湧起感恩之潮:感謝神,賜無限恩典,豐富預備,為我們的生命注滿愛,如同玫瑰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