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 感恩的鑰匙

2019年11月     

撰稿與策劃:楊文蔚、李薇、柯津雲、朔方、周天駒、勞伯祥、周簡艷珍

有人說,感恩是一扇沒有上鎖的門,不需要鑰匙就能打開。其實不然,人若要感恩,需得一個必要前提——知恩。
東漢人劉向,在其編纂的《說苑‧復恩》中,匯集了多篇施恩與報恩的傳說故事。《桑下餓人》,說的是晉國政治家趙宣孟,於一棵枯死的桑樹下,救活了一位餓得奄奄一息的小差使,並留下足夠這小差使及其家中老母的肉與糧。三年後,晉靈公設伏兵欲殺宣孟,宣孟洞察而中途離席,而最快追來的兵士正是那桑下餓人!他一認出恩人,便返身與追殺者搏鬥,以死換來宣孟的生命。施恩得報、知恩圖報,傳為佳話。
在漢字中,「恩」是一個形聲字,由表示意義的象形符號(心)和表示聲音類別的聲符(因)組合而成,其本義為「內心所感激的藉以度過難關的外來幫助」。中國最早的字典《說文解字》詮釋:恩,惠也;從心、因聲。
為甚麼「從心」呢?心的象形字,是推動血液循環的心臟,既是生命中樞,亦是思維器官。荀子在《解蔽篇》形容:心者,形之君也(身體的主宰),而神明之主也(精神的主管)。心,因而成為漢語構字中的重要意符,《說文解字‧心部》即收錄263字;凡心之屬(思想、意念、感情等)皆從心,只是在文字的流變中,其寫法因所在位置而變化為「忄」與「⺗」,如:懺悔、愛慕。
孟子也曾在《告子‧上》討論人類的思考能力,並精闢地指出:眼睛、耳朵不會思考,因此一與外物接觸,便易被蒙蔽、引入迷途;而心有思考能力,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此天之所與我者(這是上天賦予我們的)!儘管21世紀的我們,已知大腦才是思維器官,但「心想」仍時常出現在言談話語中……
知恩,需要智慧;感恩,需要心靈,這兩者上帝都厚賜給了我們。祂賜人類高於眾生靈的智慧,使之成為地球的主宰。不僅如此,祂還饋贈了自由意志,就像中世紀詩人但丁(Dante Alighieri)讚嘆的那樣:上帝在創造的時候,最大的贈品,最偉大的傑作,最為祂所珍貴的,那就是意志自由——只有智慧的造物才能享有;甚至,當人悖逆上帝、虧缺了神的榮耀,祂仍不離不棄,賜下獨生子耶穌基督,以十架上的犧牲代贖人的罪愆,使凡信祂的人獲得再造之恩,不致滅亡,反得永生!
世上恩典,豈有比這更大的?是故,唯有明白造物主的心意,方能感知無處不在的恩典。這,便是那打開感恩之門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