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 感恩產生正能量

2019年11月     

撰稿與策劃:楊文蔚、李薇、柯津雲、朔方、周天駒、勞伯祥、周簡艷珍

「感恩」是一種力量,對人的身體和性格都會產生影響,因為感恩使人將焦點集中在擁有的而不是欠缺的:當為擁有的感恩時,不至於因缺憾而抱怨;心存感恩會使人看到事情的變化,悲傷化為歡樂,損失變為知足。

感恩可療傷

感恩,使我們遠離痛苦、紛爭、孤獨,因而減少了憂慮、忿恨、沮喪,增加了滿足的喜樂、與人分享的喜樂。喜樂的心是良藥,因此帶來喜樂的感恩可以療傷,不少心理治療師給病人開的藥方中,就有這樣一條:每天寫三件感恩的事項。
研究「感恩」的心理學專家,邁阿密大學的麥克教授(Michael McCullough)和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羅伯特教授(Robert Emmons),通過對照實驗發現:感恩的人比不感恩的人,更快樂、更有活力、更對事物有好奇心和熱情、更與他人有緊密的聯結;也更少經歷妒嫉、憤怒、怨恨、後悔或其他容易產生壓力的不愉快心情;兩組人身體血液裡的荷爾蒙和大腦神經系統也有所不同。

奇妙的絲帶

感恩作為一種氛圍傳播時,會影響整個社會。美國海莉思女士,在1980年推動「有我就不同(Who I Am Makes A Difference)」的絲帶運動,以絲帶表達對他人的感激和認可;她將千條絲帶分發給身邊的人,不到兩週就產生了奇妙的絲帶效應,帶來家庭、校園和社區的改變。
一個非常有名的故事,發生在1988年:一名紐約高中的老師,給每名學生頒發一條絲帶,稱讚並感謝他們,讓她的教書生涯充滿喜悅;她請每個學生,將一條絲帶贈給他們願意感恩和欣賞的人,同時再給這個人兩條絲帶傳贈出去……一位父親得到一條絲帶,把它送給了自己的兒子,因為自己平日不夠關心兒子,常指責兒子成績不好、房間太亂;他對兒子說:「除了你媽媽以外,你是我這輩子最重視的人,我要把絲帶給你」;兒子聽了忍不住大哭,因為他以為父親不在乎他,準備當天晚上就自殺的!
一條絲帶,挽救了一個14歲少年的生命。這個故事被收錄在1993年出版的系列叢書裡,2000年拍成電視劇;六分鐘《絲帶電影(The Blue Ribbon Movie)》在Youtube網站得到300萬次點擊。現在,不少學校仍使用這個項目,希望透過表達感激,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和自信心,預防青少年自殺,營造互敬互愛的環境。

感恩要操練

感謝的力量如此強大,我們應該常常操練,並鼓勵家人尤其是孩子加入,讓「感恩」成為生活習慣。一家人聚在一起時,早餐或晚餐,挪出一段時間,讓每個人分享至少一件感恩的事情。仔細觀察孩子的言行,當他們表達感恩時給予鼓勵。
「感恩」,是在每日的生活中,隨時向家人、朋友、鄰居和陌生人表達感謝;如果有機會,還可以寫感謝信箋。最重要的,要常常把感謝歸給上帝,真正的恩典源頭。若我們能養成好習慣,常常真心而誠懇地表達對他人的謝意,會讓自己和他人更快樂,家庭和社會更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