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樂: (知.惜. 寶貝兒) 明白別人 限制(下)

2019年8月    

◇翁余惠珠

接續前兩篇的文章,學童因著別人的「差異行為」,而作出拉攏杯葛異己者的舉動,但透過設身處地的引導,讓他知道這會對別人帶來傷痛後,便策劃正向補救方法;並帶領他回到群眾,勇敢承認之前的錯誤,同時激勵大家欣賞其改過行動,以建立正面的氛圍。
至於那位被欺凌的學生,需要透過觀察、聆聽和交談,去了解他箇中的因由,才可以對症下藥。然而他身型高瘦,平常走路也容易跌倒,身上常有瘀黑與擦傷的痕跡。交談中,他告訴我平常寫幾個字,就感到很勞累外,另發現他的字體,既深色又粗黑,可見他已盡了能力;我問他在甚麼情況下會「流口水」?他表示當不專注時,便會出現這情形。因此該同學的問題,在於手腳及口腔肌肉的協調能力不足。他經過誘導下,示意瞭解和接納其限制,接著跟他討論解決辦法;還有鼓勵他對母親清楚說明此狀況,亦邀請她與我一起計劃改善方案。於是他在下課後,主動向媽媽表白自己的局限,繼而我和她商討一些可行的方法,例如買扶助寫字的工具,教導她在家同兒子進行手腳,及口腔肌肉鍛鍊的運動,來強化肌肉協調能力。半年後,他再沒有「流口水」,說話咬字變得清晰,書寫顯得輕鬆,走路看起來也很安全,使到他對自己更有自信。
人與人之間各有不同,各有所長,亦各有所限。當我們能夠明白和接受,且勇於面對自己及別人的不足後,作出合宜的改進,或是取長補短、互補不足,往往可化解彼此的分歧,達致共贏。願孩子自幼能學會這功課,活出良善,叫他們在家庭、人際關係,甚至社會上得著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