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線: (耶穌論語) 人非無私,神子虛己!

2017年4月
◇姚錦燊

本專欄用漢代語境講述福音,因為耶穌生於古稱大秦之羅馬帝國,正值漢朝。試寫漢朝信道者從《耶穌論語》及使徒教訓,得知上帝為萬物之本以及耶穌為人類救主後,轉從耶穌讀經史,研判老子《道德經》,從無神宇宙觀進入以基督為中心的靈性生活。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7章)

老子宇宙觀不是虛無的,背後有一個無形無相的東西掌管着,名之為道。這道是天地的來源和歸宿,也是人生學習的楷範,故又說:「同於道」(23章)。

天地不是道本身,卻源自道,也是道的彰顯。

道對萬物大公無私,本章正是發揮這思想。

「天長地久」,道永存,所以天地也長存。

但是道所彰顯的有形天地卻受時間限制,有生且有滅,所以23章又說:「天地(萬象)尚不能久」。
「聖人⋯⋯無私」,聖人本指統治者,這些人能夠動用很大的社會資源,一己之私往往可牽動多人疾苦,所以無私很重要。

「私」(私心)源自「欲」(慾望),所以19章說,要「少私寡欲」。可是欲乃人的自我一部分,有我即有私,有私即有欲,人會先想到自己才想到他人,「小我」是自然天性。

老子卻認為,聖人應有更高境界:不自生、後其身、外其身。

「不自生」,就是不求自己的生存。這究竟怎樣發生?

在自然界,若求生存便須與外物競爭,不求自己生存者,就是不存競爭心。沒有競爭心,將自我優先退居於後,這是「後其身」。自我退居於後,利益放在一邊,這是「外其身」。

此三者即成全「大我」,用「忘我」心態行事做人。

從道看,「無我」反會帶來了利益:不自生者「長生」,後其身者「身先」,外其身者「身存」。

怎會如此呢?乃因犧牲小我者能完成大我目標,「無私⋯⋯故能成其私」。

事情如此弔詭,乃因萬物皆受制於時間和空間,受制於成(生成)、住(長成)、壞(朽病)、空(消失)的規律。物種要不住生滅,才能延續生命;但延續的卻不是個體,而是萬物全體。

萬物不斷生滅,大道卻繼續創生。萬物不斷生滅,天地卻生生不息。這全因萬物受制於時空,道卻不受制於時空。

所謂聖人無私,就是去學習這個道所彰顯的天地,怎樣承載萬物之生存而不求自己生存,謀眾生之利益而不求自己利益,「天地⋯⋯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可是有窮、有生滅的生命,怎能仿效無窮、無生滅之大道?

莊子《養生主》詰問一句:「以有涯(有窮)隨無涯(無窮),殆已(危險啊)!」

聖主耶穌之教,卻呈現另一種無私,不是世人仿效至高天地,而是由天地之主紆尊屈貴,降世為人,示範「虛己」。

大奏國聖徒保羅這樣形容耶穌基督之降世:「你們要以基督耶穌的想法為你們的想法:他本有上帝的形象,與上帝同等,卻不認為這同等要抓住不放,反而倒空自己(虛己),取了奴僕(奴隸)的形象,成為人的模樣⋯⋯自甘卑微,順服至死──甚至死在十字架上!」

聖主之教不是將人性提升至天地的高度,仿效天地之無窮,乃是高天上主親自降卑,成為血肉之人,將權能和矜貴「倒空」(虛己),承受人間最卑賤的待遇,被人用對待奴隸的方法,在十字架受虐至死,以完成救贖!

基督降生,非以個人小我去完成天地大我,乃以造物主之無窮大愛,恩寵萬物之小我。

基督門徒學無私,乃從基督開始。

[讀者互動]問題:老子說,聖人仿效天地大我,與耶穌基督虛己為人,二者有值得比較的地方嗎?請將答案寄回或傳回本報,即贈《耶穌論語》。信仰交流可電傳:kamsinfo@hkst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