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舌: 共建溫情團結社會

2017年4月
作者團隊:雷競業博士 中國神學研究院神學科副教授, 梁永善牧師 基督教銘恩堂創堂牧師, 梁林天慧博士 香港城市大學講師
顧問團隊:許朝英先生 宣道出版社榮譽社長, 李炳光牧師 香港基督教循道衛理聯合教會, 吳思源先生 愛百合有限公司牧養總監

特首選戰來到今天,已經塵埃落定了,林鄭月娥獲777票成為首位女特首。

重新審閲幾位參選者的政綱,除胡國興的清晰說明,要推動政改逐步超越831框框,以達到全民有機會參與選出行政長官,其他兩位候選人,只指出要穩中求變地推動民主。

林鄭月娥強調,要強化行政立法的合作,以達至更佳配合,她跟曾俊華同樣提出將土地與房屋合併為一局。曾俊華再建議運輸合併入工務局、增設文化及體育局、設立教育及人力局、增聘教育署署長等,林太又提出改組中央政策組,使其不再參與法定機構及政府委員會的人事任命。

精簡政府架構

這些建議似乎針對精簡及統整政府架構,對中央政策組的安排,冀盼能為政策的釐定過程帶來更具透明度、更廣更深的民間討論,而希望政府更重視用人唯才、尊重專業意見,使政策在出台前得到更佳的調校。

面對與日俱爭的貧富差距,曾提到要檢討稅制,林鄭主張為中小企業營運提供減低稅率,曾俊華則提到引入累進式利得稅及負入息稅等。各人對如何進一步推動經濟發展,也提出好些建議。

急市民所急

幾位特首候選人都就民生、房屋、福利和社會保障、教育等提出不少意見,顯然擺出重視民意,急市民所急,胡官和曾生同意取消TSA,胡官更建議有不設審査的每月每位長者$2,500的退休金,供有需要長者申請等措施。

其實全民退休保障討論多年,現屆政府始終擺脫不了「避免養懶人、社會福利開支過份膨脹、市民要自食其力、以投入工作自力更新」等觀念,因此社會福利只是為不能自助的一群而設,而且應該是短暫支援。面對近年政府每年的巨額盈餘(曾、林兩位均有提出改革稅制)會否嘗試為市民建立更完善的安全網?為對香港曾作重大付出的上一代作合理回饋?藉此增加市民的歸屬感;胡官提出的意見是否值得考慮?

以人為本的社會

近年政府更引入以商界和私營企業的管理之道,去經營公共事務,例如港鐵丶領展等,及眾多社會福利、教育甚至醫務事業;當然,培養服務人員對市民有更大問責性,敏銳地回應他們所需是對的,但當注重省錢、效率、數字、記錄,成為至為重要,我們會否忘了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智慧?以人為本的專業(社福、醫療、教育……),又是否能在功利的社會氛圍中逆流而上,繼續堅持其一視同仁、有教無類、維護人性尊嚴等理念?讓香港市民在面對日常生活或面對困境時,得以經歷一個溫情洋溢、相顧相助的社會。

面對社會撕裂,青年人不滿現狀等衆多問題,新任政府會否考慮與每天面對群眾的教育、社福、醫療界別進一步修好(高興得知林太打算檢討為社福界垢病的一筆過撥款制度),讓這些界別工作者的聲音和關注,也進入議會及政策討論中,去推動社會的團結丶互助?

社會積極的監察

另一方面,政府的成敗也有賴公民社會積極的參與和監察。社會上有很大的呼聲,要求有更民主和更透明的政府,但因為任何政制上的重大改動,要得到北京的認同(北京從來沒有答應過一國兩制等於香港有政治制度的自主權),林太和曾先生這兩位候選人都含糊應對,只有胡國興、已退選的葉劉淑儀和入閘機會也渺茫的梁國雄有清楚的表達。公民社會應如何回應這樣的含糊局面?

我們相信泛民人士應學習互相合作的精神。一方面,激進的民主派(如堅持要公民提名的黨派)有它的作用,他們不斷在測試北京的底線,展示了香港人的決心,他們可以成為支撐民主派的街頭力量,也許能鼓勵北京願意和較溫和的民主派合作。

另一方面,溫和的民主派可以和建制派共同找一條可行的政治改革前路,必要時作出一時的妥協,但繼續追求更大的民主空間。在過去的路上,激進與溫和的民主派之間太多互相指責和互不信任,結果最大的輸家是廣大的市民。

互相尊重和協調力量

民主不是一個簡單二元化的選擇(如果沒有全面的民主,就等於一無所有),民主是多元化的政治生活,比如三權獨立、自由和忠實的大眾傳媒、教育機構的政治中立等都是民主制度的支柱,每一個環節都需要我們力拒政府的濫權;我們不需把一切焦點只放在競選制度的改變。我們不能期望林鄭能成為維護,以致改變香港的民主自由的元帥,我們卻期望不同理念的泛民議員能互相尊重和協調力量,把香港人的福祉,放在自己政黨的票數收穫之上。

上一屆特首選舉時,傳媒集中在「狼」與「豬」的形象,後來僭建之事搞得滿城風雨,當時有關兩位候選人的政綱報導和分析卻不多。在這次期選中,各候選人避開了尖銳的個人攻擊,討論集中在社會政策和團結社會的議題上,比起上一屆是一種進步。希望這象徵著新一屆的特首能夠與立法局和民間輿論有多一點建議性的合作,為香港建立一個更人道和民主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