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西洋姿采


2016年8月

中大西洋姿采: 雜感兩則
中大西洋姿采: 走出霧霾趙
中大西洋姿采: 篤信上帝的音樂巨匠


中大西洋姿采: 雜感兩則

文/迎風

1◎寫生小品

看照片作畫,要比寫生容易些。照片大致已構好圖,光線也已到位,練習畫技可以,但創作的樂趣卻不及寫生。

寫生首先要克服環境,例如要帶紙、筆,顔料,如不方便放畫架,可帶褶椅席地而坐,在哪裡取水也要考慮。記得母親70多歲時上黃山寫生,大姐夫幫她背畫具,外甥拿椅子,我們帶食物、飲水,浩浩蕩蕩到迎客松。母親就地鋪開宣紙,我們和一堆遊客圍觀,她凝神繪畫,如入無人之境,旁人毀譽不為所動。我則喜歡自駕遊,畫具全帶車上了,先找好畫景,停好車,自己慢慢進入畫境。

眼前一片寧靜安詳,燦爛的陽光從樹林後面透到湖面上,一群鴨子有靜靜滑過水面的,有翹起尾巴、半身埋入水中覓食的,有追逐淘氣的。我是客人、旁觀者,坐在大樹的盤根上,就地淘了湖水,在調色盤上玩起色彩。先畫天,淡淡的藍,夾著幾絲白雲;再畫樹林,從墨綠近黑到陽光閃亮的近白,從老樹倒樹到新枝嫰芽,生命的循環生生不息,在畫布上誕生。

湖光倒影,反映湖邊樹木、花、草、石頭、藍天、白雲的動靜,還有湖底的層層風光,若隱若現。頭頂大樹的蔭涼也參入其中。身邊的枯木,大小石頭也紛紛試鏡,平時不太注意的小東西,此刻都活現了。可惜必須取捨,畫布和畫技都有限。

戶外寫生也是一種體能考驗,太久太累會影響作畫,必須要有自知之明,不可硬撐,差不多了要休息。或者收拾打道回府,好好睡一下再來看看成果。水彩一筆定江山,油畫和丙烯畫可以在亁後往上再塗鴉,這優勢讓我克服了怕出錯的心理,大膽下筆,不滿意可以再修改潤色,一直到滿意收筆簽名。人生如果能這樣重來,會比現在好嗎?

人生不能重來一次,卻有重生這回事。從前從父母肉身生,後來因信基督的救贖,可以從靈生,成為上帝的子民;在十字架的公義、慈愛和上帝的旨意中,找到自己安身立命所在。

◎西峽谷

從洛杉磯出發,隨旅行團往東行,進入亞利桑那州,路過有大太陽的州徽。當我們走出冷氣旅遊車門,突然被百度以上的高溫包圍。此時此刻防曬膏、長袖衫、遮陽帽或傘等保護用品,全用出籠了。一羣現代人住進西峽谷印地安人保護區的小木屋,屋體是原木造成,屋內蠟板地,彈簧床,抽水馬桶,冷熱水淋浴,還有供應大小毛巾,洗髪精和沐浴乳。二十四小時冷氣開放,令大家十分滿意。

平日帶有輪子的旅行箱,在平滑的路面上,可達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今日在碎石子路,卻效果不彰,反而弄壊輪子。旅客終於將行李半提半拉地各自歸位房間,在餐廳集合。吃喝都有選擇,供應充分。對吃要求不高的我,已經很滿意。

晚飯畢,已是滿天晚霞。先是灰雲中帶淡橙,接著雲後有霞光四射,雲轉淡紅,再轉金黃,暮色突然降下,小屋前門燈如星星點點排列開來。廣場的營火生起,印地安人的滄桑,在草原,在峽谷,在每顆石頭,在熱氣中飄渺。天空的繁星也曾見證他們的悲哀。

午夜夢回,披上床單毛毯,輕手輕腳推門外出,木屋前的木椅迎接今夜的探訪者。夜是這樣的沈靜,只聽見「喞唧唧」小蟲聲,偶爾有狼嚎,此起彼落。仰望明月當空,萬里無雲,銀河聚星,一閃一閃亮晶晶,真像許多鑽石或是小眼睛一眨一眨地。上帝創造這麼多星球,怎麼只有地球適合人居住?世上的人,一代又一代過去,有誰記念?有人還來不及上台,有人則提前下台,在台上的,無一例外地傷痕累累。

黎明在望,在門燈下拿出畫冊,先畫一條山嶺線。這個有生命的一條缐,由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石頭組合,在白天我們手腳並用,費了五牛二虎之力才爬上去的山,如今像熟睡的小朋友,讓炭筆滑過。山下有不同層次的黑,黑出另一層山,另一重樹,另一片草原。山上的雲彩不斷變化,從淡淡的黃到金黃,最後亮到無法正視的太陽球体冉冉升起,喚醒大地。此時不遠處的馬場,揚起灰塵,充塞在晨曦光芒中,原來是馬群晨跑,迎接新的一天。

《聖經•傳道書》勸世人當趁著年幼,就是毫無喜樂的日子尚未來到以前,記念造你的主。

Back to Top


中大西洋姿采: 走出霧霾趙

文/趙時良

什麼是霧霾?空氣動力學上,定義它是由直徑小於二點五微米的顆粒所組成,折射大量的可見光,肉眼所見的是它的20倍大,帶給人類一個與看不見敵人的「黑色災難」爭戰。

呼吸是沒法選擇、也無法逃避的;空氣裡的細顆粒,會影響呼吸及心血管系統。顆粒物被列為人類的一級致癌物,增加人類患肺癌的高風險。空氣是沒有牆的,小鍋爐、汽車、大卡車及工廠煙囪的一燒、一排、一放,將我們人類圈成了「同呼吸的共同命運體」。

看到柴靜的霧霾調查「穹頂之下」,心中久久不能平靜。不僅霧霾充斥在世上各地,罪的權勢也像霧霾一樣籠罩在大地,貪污、國際恐怖、穆斯林ISIS的現代宗教迫害等。評論可以旁通,也可以點睛;真相比大熊貓珍貴多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就是我們奮鬥的方向與目標。

倫敦曾經有過「煙霧事件」,結果用天然氣取代了煤,去除了所造成的「罪惡煙囪」的光景,才得見藍天和白雲。洛杉磯光化學煙霧,就經過了60-70年才得以解決,在好萊塢商品店,曾經販賣罐裝洛杉磯的空氣(Genuine Los Angles SMOG),供人買來送給不喜歡的人,以表示對他的不滿。洛杉磯的網狀都市結構,只有靠車輛才能運轉的城市,一千七百萬人口,幾乎人手一車,70年代後,車輛數量上升三倍,但排炭性卻能逐年遞減。規劃完善,執法嚴格,證明了法律的尊嚴在於執行。污染罰單,聽說不是開給我,但絕對不會是我嗎?但是,對美好藍色天空的嚮往,應該是我!

講環保,就會把經濟成長拉下來嗎?環保與發展並行,否則在用盡所有資源之前,會先用光所有的環境容量。美國各個城市採取「倒逼機制」,罰款到了限次,就不能更換年度車牌,無車可開,就無法營業謀生。用投資來拉動經濟成長,轉型提高就業機會的同時,應採取「綠化、低碳、循環方案」的途徑,讓環保不是負擔,而是創新。

保護落後就無法創新,壟斷更是不能創新;競爭開放市場,分享智慧資源、技能的本身,就會贏得市場。培養環保意識,不是以為小雞破蛋,一下子就蹦出來一隻活生生的雛雞,而像是知道蛋孵成小雞、小雞退殼後,會一步一腳印地前行,而能源就是殼中最後的一部分。環保執行的力度,不能只是隻紙老虎,而要有鋼牙利齒,勇於執行與落實,分期分批地實施。

「信息公開」才是公眾參與的基礎,綠化大地、空氣清潔、無水污染,是我們這一代人必須的選擇。如果愛人類,就立刻停止對大自然的破壞;對付霧霾,就是要保護好自己和所愛的人,提供潔淨的空氣、美好的陽光和藍天白雲。

陽光、空氣、水及藍天,是上帝所賜的,我們應當盡上好好管理的責任,這樣,我們的上帝必照他榮耀的豐富,在基督耶穌裡,使我們一切所需要的都充足。

Back to Top


中大西洋姿采: 篤信上帝的音樂巨匠

文/葉笛

德國某歌劇院門口刻著這麽一段詩:「巴哈帶給我們上帝的話語,莫札特帶給我們上帝的歡笑,貝多芬帶給我們上帝的火焰;而上帝卻賜給我們音樂,讓我們可以不用言語也能向祂祈禱。」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三位音樂巨匠的信仰故事。

◎勤讀聖經、敬虔創作──巴哈

巴哈曾宣告說:「音樂的目的與動機,除了讚頌上帝、潔凈靈魂外,別無其他。」

由於巴哈的樂曲,都以敬拜讚美上主為創作的焦點,內容多根據《聖經》故事,因此曾有人說,巴哈的聖樂猶如在宣講福音信息,讓人聆聽時,就像在聆聽神的話語般被喚醒。事實上,這正是巴哈創作的動機。

巴哈一生敬虔,勤讀聖經,認為音樂是為榮耀上帝,為要人靈魂得更新。他為自己的音樂訂下創作目標──要從人心靈深處的需要去創作,讓人聽到看不見的上帝。他的音樂天分,雖然在有生之年不為上司賞識,但他以上帝為焦點的人生方向,卻使他不輕易放棄,要繼續孜孜不倦地為上帝創作音樂。

他喜歡邊創作邊讀《聖經》,從他書房內的屬靈書籍,多過數學、拉丁文,甚至音樂書籍,便知道他是個愛讀屬靈書籍的音樂家。位於德國萊比錫的巴哈博物館,展示了巴哈赫的《聖經》,滿是畫線和眉批,更證明他是個勤讀《聖經》的信徒。

◎帶給人類喜樂的心靈──莫札特

莫札特被譽為音樂世界的曠世天才。他生在宗教氣息濃厚的天主教家庭,父親是當時薩爾茲堡大教堂的教會作曲家,因此莫札特從小耳濡目染,讓音符和旋律浸透靈魂而成長。

莫札特在22歲時遭逢喪母之慟,從此陰影在他心中揮之不去。一年後他向女友求婚遭拒絕,心情惡劣到極點,在莫札特少年時期所刻下的信仰,開始催促他到「平原馬利亞教堂」靈修、祈禱、沉思默想,使他的心靈找到安息,並許下願要寫《加冕彌撒》的心願,隔年即完成這首技巧與心靈都成熟的作品。

然而上帝的計劃遠非人所能想像,莫札特在這段身心都受極大煎熬的歲月裡,培養出成熟的宗教情操及音樂深度,寫出無數的聖樂經典。他自己也曾在寫給友人的信中說:「我敬畏甚至害怕那位全能的掌權者上帝,但卻也深知祂的慈愛無限。我絕不會辜負祂賞賜給我的音樂天分。」

◎將信心放在至善上帝──貝多芬

貝多芬曾說:「人生最大的幸福莫過於親近上帝,人生最大的痛苦莫過於遠離上帝。」他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黑暗的家庭背景,卻不能阻擋貝多芬對生命的熱情。從1770年出生起,貝多芬就面臨著排山倒海的困難處境,酗酒的父親苛刻而不負責任,慈愛的母親一直體弱多病,40歲就早早離開了人世。

貝多芬是在整個歐洲都處於社會動盪之時成年的,當時的空氣中彌漫著革命的氣息,拿破崙正在遠征。起初,貝多芬非常欽佩這位征服者的威力,準備把自己的《第三交響曲》獻給這位英雄,但聽到拿破崙稱帝的消息時,貝多芬在狂怒中把樂譜的扉頁撕成了碎片。

失聰的打擊讓他淬煉出對上帝的驚奇,貝多芬不讓自己沉淪在怨恨之中,於是向上帝抒發了他最深的渴望:「全能的上帝,你鑒查我內心的靈魂,你也測透我的心,知道裡面充滿了對人類的愛和對善的渴求。」1827年,他在臨終的病床上,再次向弟弟表示「已作好充分準備」,回到上帝的平安裡面。他在生命盡頭所做的最後一件事是領聖餐,他親密的朋友費利克斯•辛德爾堅持說,「貝多芬的整個生活,是他內裡虔誠的證據。」

據說貝多芬的母親是一位非常虔誠的女士,從貝多芬小時候,就送他去天主教學校學習,希望老師讓貝多芬在《聖經・箴言》的話語中成長,而他最重要的良師益友哥特布•尼夫則是一位新教徒(基督徒)。

貝多芬在面臨生活中的不平,會向上帝尋求答案:「因此,我將平靜地忍受一切不合理,並把信心放在你永恒的良善上。哦,我的上帝,在你這位自有永有的上帝裡面,我的靈在歡唱;你是我的磐石、我的光、我永遠信靠的對象。」他在日記裡,記錄著一段熱烈的禱告:「無論怎樣,讓我轉向祂,並在創作中碩果纍纍。」

Back to Top


2016年8月內容

專題新聞視窗天倫樂健康天地繽紛世界智慧路生命的旋律紐約角聲消息愛心匯點美東教會消息紐約之窗弗州快訊美味人生生活資訊中大西洋姿彩培德中心活動消息筆墨風城芝城園地芝城教會消息德州園地德州教會消息休士頓角聲心理輔導事工達福園地紐英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