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
李飛君(執照心理諮商師)
聆聽粵語
錄音者:翠屏聆聽國語
錄音者:Yuanhaizhen今年6月,日本一名前政府高官殺死無業隱居在家的44歲兒子。那些躲在自己家裡不讀書不工作、長期倚賴父母供養的單身成年子女被稱為「繭居族」,也叫「啃老族」。在日本,繭居族的人數據估計高達一百萬。在香港,這類的社會問題人口也越來越有上升的趨勢,稱為「隱青(隱蔽青年)」。
在輔導工作中,我也碰過好幾個這類個案。去年5月和6月曾在《號角》分享一位30多歲繭居在家的艾倫,他大學中途輟學,在家沉迷電子遊戲丶動漫世界,日夜顛倒地生活在虛擬世界裡,房間凌亂,雜物堆積,與外界隔絕。父親曾想把他踢出家門,但不忍心他淪為街頭流浪漢,父子在家中常有衝突。一晃十多年,後來父母主動尋求心理輔導服務,這是父母跨出正確的第一步。不少家庭有「家醜不外掦」的觀念,以致延遲了治療時間,自我封閉情況只有越來越糟糕,繭只會越纒越緊。
精神心理疾病與身體疾病不同之處是:越有病的人越不肯求醫。所以首先願意來尋求輔導的人往往是較為心理健康的一位,因為他仍有尋求解決問題的動力。艾倫的父母先來輔導,然後把艾倫也帶來,家人要讓病者知道:不是他個人的問題,而是家庭整體的問題,大家都需要改變。這樣,有病的才較為有機會願意來參與治療。
繭居族多始於青春期,成因主要涉及家庭關係失衡和外在環境的不適性,導致感到人生前路迷惘,出現退縮逃避現實的行為。他們通常呈現一些心理情緒問題,如抑鬱、社交焦慮丶自我價值感低、強迫症行為(囤積雜物)等。家人想糾正、指責他們的逃避行為,要他們面對現實,往往會弄巧反拙,他們因家人的壓力而產生對抗,更加封閉自己。艾倫的父親也承認自己曾作出一些不適當的處理——他不斷斥責艾倫沉迷網絡和電子遊戲,不務正業,他憤怒地踢開艾倫緊閉的房門,最後父子發生打鬥。這些做法只會令艾倫築起更厚的圍牆。
繭居族是青年或成年人因種種壓力失去自信,退縮成為「小孩子」般躲藏起來,其實是一種心理困境,產生不成熟的自我保護、逃避責任的心態與行為。
艾倫的父母在家庭輔導裡學會了先調整自己眼光,看到的不是一個自甘選擇自暴自棄的成年人,而是缺乏自信、軟弱地躲藏起來,極度期待家人明白、了解和接納他的一個孩子。父母也學會先檢討自己對艾倫情感的忽略,以及一直以來過於強硬的教養態度和方法。母親說父親確實改變了暴躁的性格,父子開始有正面的互動改善關係。
去年9月,艾倫重返濶別了十多年的校園,至今已完成了兩個學期,雖然只修讀一兩科,但成績優異,很受鼓舞。父母態度的改變和積極參與治療,是艾倫離開繭居的最大動力。
(真實個案,徵得當事人家人同意,名字用化名)
「橄欖樹全人關懷」積極推動社區丶家庭丶教會對精神疾病和心理問題有更多的認識和提供實際有效的關懷方法,請留意網站olivetree.cchc.org心理輔導服務及心理健康教育講座與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