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聽八方: (師心童心) 傳承

2019年6月  

曹綺雯

今年適逢五四運動一百周年,在香港這小島上,遙望昔日北京大學的學生,好像這麼遠,又那麼近。
百年前,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舉行巴黎和會,列強竟將戰敗國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當時北洋政府未能捍衛國家權益,於是北京大學學生義憤填膺,示威遊行,動員全國罷課罷市,以表達不滿,結果為國家爭回完整領土。其後並由此推展出新文化運動,倡議白話文,推崇德先生(Democracy)和賽先生(Science)。
五年後,1924年,中共中央委員長陳獨秀和秘書毛澤東聯名發出通告,第一次要求各地的黨團體組織展開「五四」紀念活動,強調恢復國權運動、新文化運動。1939年中央青委決定每年五月四日定為中國青年節。1949年後成中國大陸的固定節日,把五四運動闡述為:愛國,進步,科學,民主。表揚學生和青年的愛國精神、為真理和正義而戰的精神、不畏強暴和黑暗政治精神,這是值得任何時代的青年和學生學習的。 
然而,三十年前,1989年的 ,卻衍生出「六四」事件來。
我慶幸五四運動發生在百年前,否則,若發生在今天,可能會被闡述為:五四學生「煽惑」全體中學生罷課,「鼓動」全城市民罷工罷市,只為個人理想,打出「外爭國權,內懲國賊」的口號,不惜上街遊行,示威抗議,冀能達至「違法達義」的目的。
台灣思想家,威斯康辛大學林毓生教授認為「五四精神」是一種中國知識份子特有的入世使命感。這種使命感承襲儒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與「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精神。這種使命感使中國知識份子以為真理本身應該指導政治、社會、文化與道德的發展。其最高境界乃孔子「知其不可為而為」的悲劇精神。
百年過後,德先生一抬頭,就被壓下來;賽先生呢,除技術了得,似乎還缺少精神靈魂。看來,「五四精神」還待傳承……
下月開始本專欄有一新人上場,她是陳敏芳小姐。敏芳與我將輪流在這專欄發表文章。敏芳是性情中人,常存赤子之心,也曾任老師,當配合當年我定名「師心童心」欄目的意旨。還望有一天,當我未能執筆之時,縱或專欄名稱更改了,但「師心童心」懷抱赤子之情的「精神」仍可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