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聲心理輔導事工


2016年8月

角聲心理輔導事工: 如何幫助憂鬱症患者的家人
角聲心理輔導事工: 癌症不是病
角聲心理輔導事工: 如何戰勝恐慌症
角聲心理輔導事工: 角聲中心心理輔導


角聲心理輔導事工: 如何幫助憂鬱症患者的家人

文/林呂寧華

憂鬱症患者除了情緒低落、心情悲觀或沮喪之外,最嚴重的症狀乃是失去動力、活力,每日舉步維艱,一切都慢下來,對生命生活失去興趣,以前滿有興趣的事物或活動都提不起勁,感覺枯燥乏味;再者,身體上感覺疲累,睡眠不調,會有失眠或睡眠過多的症狀;在思維方面,會變得精神難以集中,專注力減弱,嚴重者會有短暫失憶,思想迷糊,故此對自己的判斷能力產生懷疑,失去自信。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及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的標準,以上這些症狀要連續維持十日至兩星期以上,才會被診斷為患上憂鬱症。

當身邊的人出現這些症狀時,首先需要鼓勵患者找家庭醫生或精神科醫生診斷,尋求專業的心理輔導。最有效的治療是心理輔導,若有需要,才加上藥物治療,雙管齊下。很重要的一件事,是患者的康復極需要家人的諒解。通常家人看到患者陷於痛苦的憂鬱綑鎖中,往往很難理解得病的原因和過程,以為患者能自己振作起來,憑著意志力能提升自己的情緒,因而催逼患者不要洩氣、不要散漫,只要堅持便可以走出黑洞。其實這樣的催逼,會增加患者的壓力,增加挫敗感和罪疚感。

患者需要家人和親友的恆心忍耐、了解和接納,不催逼他們改變,不是給他們講人生大道理。患者需要的是聆聽、陪伴;患者需要身體、物質方面的照顧及供應,減少生活的壓力。家人和親友需要對患者給予鼓勵和信任,相信他們會一天一天好起來,但不給予期限。

在這過程中,家人在照顧患者時,自己也因為承擔額外的責任而有壓力,故此,也鼓勵家人同親友、教會中的弟兄姊妹分享自己的重擔,或甚至尋找心理輔導以紓緩壓力。

憂鬱症是可以得到完全康復的,不過每個人的時段不一樣,因此家人的恆心忍耐,其實是最佳良藥,正如《聖經‧哥林多前書》的教導:「愛是恆久忍耐。」很多人經過輔導及治療之後,對人生價值觀有脫胎換骨的改變,成為更成熟、更能體貼別人需要的人。雖然照顧者所付的代價不輕,但在愛中,這是對患者的最好禮物,一生受用。

Back to Top


角聲心理輔導事工: 癌症不是病

摘錄/楊紀芳

王智教授

王智教授

教會「長輩中心」舉辦「癌症不是病」健康講座,講員是王智教授。王教授從70年代就開始在北京協和做研究,80年代應邀來美工作和學習。直到前幾年才從MDAderson退下來。信主後,她更加充滿活力,熱心應邀作防癌講座,願意把自己40多年來積累的癌症知識介紹給大家。

王教授曾經分享的一些要點:

1.癌細胞不是外來的,是人自身的細胞。
2.一般來講,是人自身先有了病,身體不正常了,才有了它(儘管無症狀)
3.是因為體內微環境太差、太惡劣,迫使正常細胞孤注一擲而變成的。
4.癌細胞的初衷是為了適應那惡劣的環境,不是要害人。

華爾滋醫生由此而提出「癌症不是病」的觀點,告誡人們:防癌的關鍵在你自己手裡。

接著,她又剖析了癌細胞生長的特點和一些新療法。

癌細胞喜好葡萄糖、缺氧和偏低的溫度,在已有炎症和癌前病變的部位更易生長。從而發展出了飲食中除去碳水化合物的代謝治療法,及提高體溫的溫度療法。最近倍受關注的免疫療法則是針對免疫細胞的,目前已經有兩種癌症免疫激活藥物上市,前景可喜。

王教授強調了心理因素的影響,列舉了五個方面——壓力和緊張;情感上的重傷(喪偶、失子等);癌症性格(委屈求全,做濫好人);憂鬱症;愛生氣及負面思考等。這些因素的影響高達50-70%。

例如一位晚期胰腺癌病人,腫瘤達8x8cm,無法手術切除,只好又縫合。病人被瞞著,誤以為已經手術切除,隨後就用中藥治療。兩年後腫瘤縮小到2x2cm,這時有人不慎將實情洩漏給了他,四個月後他就撒手人寰!

還有一位德國醫生漢姆,夫妻倆帶著僅剩的一個愛子去意大利旅遊,途中兒子不幸遭害。悲痛欲絕的媽媽回家後三個月就因癌而病逝。不久漢姆也患了腦癌,但他調整心態而存活下來,且收集了上萬個重創與癌發生的實例寫成書,揭示心靈重創與癌發生之間的密切關聯。

有位虔誠的基督徒醫生從200多份報導中總結出:基督徒相對不易生病,生了病也易康復,特別是面對死亡的態度也迥然不同。

《聖經》上說:「喜樂的心,乃是良藥。」信靠上帝的人會把重擔交給上帝,心裡就有上帝所賜的平安和喜樂。

王教授接觸過大量臨床醫生,廣見博聞,信手拈來就是一個個活生生抗癌故事。聽她娓娓道來,我們原先對癌症的恐懼就逐漸消退,對健康又充滿了希望。

Back to Top


角聲心理輔導事工: 如何戰勝恐慌症

文/林美絢

你是否有時會突然間恐慌,持續好多分鐘?這樣的情形通常無預期,說來就來,讓您不時擔心不知何時要被它侵襲。若是如此,您可能患了一種焦慮病叫做恐慌症。

恐慌症的患者會突然地重複地被恐懼侵襲,每次持續幾分鐘以上,害怕大禍即將臨頭,而事實上,環境裡並沒有什麼威脅患者安全的人或事件。患者可能經歷很強的生理反應,突然或持續的恐懼,覺得快要失控或已經失控,心跳、出汗、

呼吸困難、胸痛、胃痛,過程完後覺得很累。患者迴避去某些場所,因為害怕情景重現,極度擔心下一波恐懼再來。因為恐懼隨時隨地可以發生,所以總是提心吊膽,有時變得灰心膽怯,甚至因為連買菜、開車、上班、上學等最基本的活動也做不了而感到羞恥。

有人年紀輕輕就經歷過恐慌,不見得會成為病患。為什麼有人會重複恐慌,有人不會?科學界尚未有定論,有學者認為是大腦解讀身體訊息或環境壓力的失誤。在治療方面,先排除生理原因,同時要給家庭醫生知道,讓醫生留意患者的生理健康。有人藥物效果較好,有人協談治療較好,有的雙管齊下。

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心理協談注重心理內在過程,針對患者的想法、念頭、對情緒的察覺,從生理上學習應對,開創不同的解讀模式,學習增強對極端情緒的自我安撫技巧等等,漸漸降低恐慌的威脅,恢復自主自信的態度。

藥物治療用抗焦慮或抗憂鬱劑(Anti depressants)——有些很快生效,有些要幾個月才見效果,有些則須長期服用。曾有一個病友,因工作壓力大而突患恐慌症,繼而失業,後來通過慢慢學習應對,自己量力而為選擇活動,把重要的事情先處理好,不隨便答應參加聚會;學習自己評估高壓情境,開車途中若遇不舒服,就寧願在路邊等,直到過去或被人解救;儘量維持日常生活學習,不給自己壓力,兵來將擋,所以雖不上班了一般活動照舊進行,還是好漢一條。有個年輕人毫無預警地感覺天旋地轉、心跳,恐懼排山倒海而來,極端害怕,好像快要死了,這種攻擊每一兩個禮拜就來一次,害怕到不敢離家,無時無刻能放鬆,驚嚇到簡直要瘋了。在朋友鼓勵下去找醫生,醫生說她生理上並沒有病,轉介到精神科,吃藥加上心理治療,漸漸正常了。

恐慌症病人不須長久吃藥,有的病友一點精神病的藥品都不需要,只是偶然吃一點助眠的藥即可。(以上部分材料取自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院NIMH)

Back to Top


角聲心理輔導事工: 角聲中心心理輔導

在生活中,你若感到心靈壓力太重,常感焦慮不安,甚至有陷入憂鬱的症狀;或許在家庭、婚姻或教養孩子方面遇到困難,角聲社區中心願意為您提供幫助,且所有資訊內容保密。

預約辦法——直接到角聲社區中心網站www.cchchouston.org;或電話(713)270-8660留下清楚回電號碼。輔導員會用電郵或電話與你聯絡及設定日期及時間。

角聲社區中心地址:

7001 Corporate Dr.,Suite 379 Houston,TX77036

Back to Top


2016年8月內容

專題新聞視窗天倫樂健康天地繽紛世界智慧路生命的旋律紐約角聲消息愛心匯點美東教會消息紐約之窗弗州快訊美味人生生活資訊中大西洋姿彩培德中心活動消息筆墨風城芝城園地芝城教會消息德州園地德州教會消息休士頓角聲心理輔導事工達福園地紐英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