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
策劃與撰稿:「希望之心」安寧醫護關懷中心、《號角》月報、勞伯祥
文/柯津雲
聆聽粵語
聆聽國語
如何面對生命末期的挑戰?1960年代末,瑞士心理學家Elisabeth Kübler-Ross,根據對末期病人的大量觀察,提出病人情緒反應五階段論,有人稱之為「悲傷五步曲」:否定、生氣、討價還價、憂鬱和接受。◎悲傷五步曲
大部分病人的第一反應是震驚和恐懼,拒絕接受:「不可能!肯定是醫生搞錯了。」當確定是無法否定的事實時,隨之而來的很可能是憤怒:「為什麼是我?為什麼!」怒氣會針對身邊的人、環境、自己,甚至上帝。曾有位病友常常提起:「都是我那可恨的丈夫讓我常常生氣,使我成為今天這樣!」
病人還會跟造物主討價還價:「讓我活著看到我的孩子畢業就好。」或者「如果讓我的病好了,我一定相信你。」但當看到治療無效,身體一天天轉壞,就會陷入憂鬱甚至絕望,想放棄:「反正都要死了,做這些還有什麼意義?」在五部曲裡,最後一個階段才是「接受」,對於無法改變的事實,平靜地面對,坦然接受死亡和分離,並做好道別的準備。
後來的研究發現,這五階段其實並不是每個病人都必經的,也不一定按照這個順序依次發生,某些階段還可能反複擺盪,或者同時呈現數種情緒。這個模型也沒有提到一些普遍的情緒,比如羞恥感(認為得癌症是恥辱的)、罪惡感(愧疚自己拖累了家人)。曾有個病人很怕熟人知道她得了癌症,在一個聚會上意外碰到老同學,當場崩潰,大哭起來。在生命末期,在死亡面前,人的本能是懼怕,加上許多的放不下:親人(特別是孩子)、一生的事業和成就、未達的心願和計劃等等,而陷入憂鬱、焦慮和恐懼是非常自然的。
◎樂觀的表象
春天來了。櫻花爛漫的季節又到的時候,就會想起素英。她每到這時就會打電話來,邀我們去賞花。她早早把自己打扮好,穿上鮮艷的紅外套,繫上圍巾,戴上漂亮的帽子,掛著相機,坐在助行器上;等我們一到,就帶著一行人到療養院外的花叢裡,選各樣的背景和角度,叫我們擺各樣的姿勢,咔嚓咔嚓就是個多小時。
她是我這些年,看過的癌症病人中最樂觀、最有活力的一個。她是腸癌末期,認識的時候已是她抗癌第二年,正在等待化療新藥。她開始學畫畫,津津有味,老師特別挑選她的畫作為療養院畫展的代表作,她很為此感到驕傲,興致勃勃地展示給我們看,讓人忘記了她是個癌末病人。聊天的時候,偶爾會提起她唯一掛心的女兒,這時才看出一點憂愁來。
素英的樂觀,會讓人以為她已經「接受」了,但後來化療藥無效,醫生告訴她沒有別的藥了,她不再畫畫,躺在床上訴說對死亡逼近的懼怕。見她走前在昏迷中掙扎,覺得她原來還沒準備好離開,還不甘心放棄。
◎從容地道別
好好與生命道別,真的不容易!認同並理解,耐心地陪伴,才是最好的支持和關懷。
我非常親愛的姊妹艷芬患肺癌6年,幾乎沒停過治療,也沒停止工作,直到離世前幾個月。她很認真地過著每一天,健康地吃,適宜地活動,一絲不苟。她還完成了很多心願:離世前兩年,與「快快樂樂學中文」短宣隊去了巴黎;前一年,帶著媽媽回中國旅行探親;自己去了台灣,告訴我們哪裡的溫泉又好又便宜;離世前半年,尋求牧師輔導,盼望跟神更親近,跟弟兄姊妹更密切。
她不富裕,卻常常能給予別人。去探望素英,她是唯一給予金錢幫助的。她臨走,用自己不太多的遺產,給侄兒們建立教育基金;為教會兒童詩班奉獻;給角聲兩張支票用來買《聖經》和支持《號角》月報……
她的臉上總帶著平靜的笑容,即使在安寧病房。她相信,離開這個世界不是和媽媽永遠分離,只是息了地上的勞苦,先一步去和已在天家的爸爸相聚,將來會在天父的家裡重聚,永不再分開。這樣的信,讓她走的時候真是睡著的樣子,也令她傷心的媽媽因此得了安慰。
這樣從容地道別不是人的本能,是死而復活的耶穌基督賜下的救恩;深信《聖經》所說的永生和天堂的真實,讓人可以坦然地面對死亡,面對離別。
其他專題文章
(社論) 植入式臨終關懷 陪伴到終點 安寧療護溫暖生命 危險的選擇 好好說再見 幸福末班車 |
2016年4月內容
專題 • 新聞視窗 • 天倫樂 • 健康天地 • 繽紛世界 • 智慧路 • 生命的旋律 • 生命線 • 紐約角聲消息 • 愛心匯點 • 美東教會消息 • 紐約之窗 • 弗州快訊 • 美味人生 • 生活資訊 • 中大西洋姿彩 • 培德中心活動消息 • 筆墨風城 • 芝城園地 • 芝城教會消息 • 德州園地 • 德州教會消息 • 休士頓角聲社區中心 • 角聲心理輔導事工 • 達福園地 • 紐英倫園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