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專題: 家有青少年

策劃與撰稿:魏謝雯、柯津雲、李飛君、李汪洵、周簡艷珍、勞伯祥

青少年是人類發育過程中的一個階段,隨著青春期的到來及其變化,青少年獨立性增強。這既是人格、認知和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也是培養健康心態和良好心理素質的關鍵時刻,但今日社會危機四伏,令孩子們面臨比父母一代更為複雜險惡的成長環境!


(社論) 父母的天職
美國青少年有喜也有悲
衝突與成長
凌駕「霸凌」有辦法
失落的孩子
過來人的反省
子女的創傷
他從不缺席


(社論) 父母的天職

聆聽粵語

聆聽國語

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充滿危機,而保護他們毫無疑問是父母的天職;父母能否恰如其分地恪守「天職」、達成任務,則在乎其對「天職」的了解有多深刻。一般認為,「天職」之「天」是指「天然」,意思是父母教養子女的位分是天然的,同時也是藉天然智慧能力去承擔教養兒女的責任。

無可否認,如果父母同心合意教養子女,是可以「天然」地有足夠力量負起責任,達成任務。這正是人類受造的奇妙之處:每對父母都被賦予不同的恩賜及智能,完成教養子女的職責。但顯然地,不少父母卻無法履行這「天然」的職分,因為連自己與配偶的關係都無法處理好,更遑論養育子女成材了。事實上,當夫妻間產生矛盾時,子女通常都會成為最大的受害者。

有責任感的父母,會明白自己的有限,也明白子女正處於充滿「兇惡」誘惑的世代,絕不敢單靠自己的能力智慧或寄望於僥倖而去教養子女,一定會尋求「外援」幫助達成任務。這些外援包括:參考他人的經驗,大量閱讀有關書籍等等。若如此便得以成功地達成使命,還是有幾分僥倖,因有不少父母在教養子女上雖然全力以赴,還是力不從心。

其實,「天職」還有另一種意義:相信父母的職分是由天地的主,就是創造人類的父神所賦於。這觀念的重要之處在於,為人父母者可隨時向那賦於職責的神,祈求所需的智慧,去完成祂所賦予的責任。事實上,這不單是一種觀念,更是一種信念:相信神不會給了父母職責,而不給所需的能力。對於真誠地要把孩子養育成材的人,這是絕對不可輕易錯過的「外援」。我們認為,這樣的觀念也使父母們必須向那位賦予責任者負責。這在家庭瀕臨崩潰的時代,十分重要。我們都明白,能夠跨越危機的重要元素,不是人的能力而是他的態度。在很多失敗的婚姻中,夫妻中某一方不想再堅持下去,並非能力不足,而是對婚姻的態度出了問題;如果只是向他們彼此負責的話,那婚姻的確是很脆弱。所以若要有效地踐行父母的「天職」,就必須確認自己是從神那裡領受這教養兒童的職分,並常存必須「交帳」的心態,盡力把祂所託於我們的教養責任堅持擔當下去,絕不放棄──因為我們不單要把孩子教養成人,也要他們明白,這一切都出於我必須向那託付的神負責!

Back to Top


美國青少年有喜也有悲

很多人以為,美國的孩子是含著「銀匙」出生的,其實不然。美國有很多青少年,生活在貧窮線上,甚至居無定所。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的數據,美國10至19歲的青少年人口有41,844,000,佔美國總人口的14%;其中24%是新移民的第二代;22%在家中不說英語,但只有5%的孩子有英語障礙。

◎貧窮線上掙扎求存

美國有孩子的家庭,每年中位數的收入是$60,700。數據顯示,59%的家庭在中位收入以上;21%在貧窮線上;19%在貧窮線下;表示有41%的青少年,生活在貧困家庭;21%的青少年曾經歷糧食不足的情形。數據又指出,33%亞裔的青少年,是低收入家庭的孩子。

2013年一項「無家人口」的全美普查中,發現全美有47,000個青少年,在無人看管下生活,成為無家可歸的人。調查並發現,有一半流浪街頭的青少年及33%在收容所的青少年,都曾非婚懷孕或令人懷孕;而過早有性生活或非婚懷孕,是青少年不能完成高中學業的主因。這表示家長應在孩子的青少年期,讓他們了解正確的性觀念。

「優秀青少年中心(ACT Youth Center of Excellence)」指出,雖然青少年貧窮問題嚴重,但在美國福利優厚的情形下,貧窮家庭的孩子並不表示沒有前途、沒有幸福。他們呼籲父母,無論雙親或單親,都要與孩子建立親密關係,讓孩子在愛中成長;有父母悉心愛護的孩子,無論貧富都不容易學壞。

◎精神健康必須關注

近年來,精神健康問題嚴重,成為世紀疫症,青少年同樣受到衝擊。2010年的全美調查報告顯示,50%的13至18歲青少年表示有過精神病症;其中22%病情嚴重;32%曾出現焦慮症;19%行為異常;14%有情緒困擾。2013年,有30%的高中學生表示,曾持續感到悲傷和沒有希望,這是憂鬱症的徵兆,有些孩子會因此走上自殺之路。

在青少年夭折的數據中,非蓄意受傷而死亡的佔42%,其中以交通意外為頭號殺手;死於謀殺的有17%;死於癌症的有6%;其他原因有20%;自殺身亡的有15%。看見這些數據,家長應該明白,生兒養女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自古道:「生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這表示有了孩子之後就要為他們操心、負責,不但要提供衣食住行、供書教學,還要照顧他們的心理健康和人身安全。

◎社區家庭供正能量

很感恩的是,除了以上數據,受訪青少年中的大部分表示,他們是快樂滿足的。這些青少年都有共通點:與父母關係良好,遇到難題可坦誠與父母溝通,並得著幫助與支持;住在和諧友愛的社區,有安全的學習環境;有談得來的好友相伴,喜歡參加體育活動、群體活動;有上進心,認為在學校應該做個優等生;關心社會,時常參與義務工作;其中大部分敬畏上帝,恆常參加教會的青少年團契及主日崇拜。

培養一位有朝氣、有正確價值觀的青少年,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優秀青少年中心」指出:家長和社區,應主動為青少年締造美好的成長環境。基督教角聲佈道團(簡稱「角聲」),是個世界性福音機構,一向關注青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並在紐約市區悉心安排了很多有益身心的活動,包括課後補習班、文化藝術課程、音樂學校;夏日「家是寶」福音營、「聖經樂園」;星期一至五免費青少年自修室、星期六大哥哥、大姐姐免費補習輔導以及有益身心的活動等。

青少年兒童是社會未來的棟樑,為他們設立活動是為社區盡一分力量。希望家長和社區人士都有同樣的心志,讓青少年活得更滿足、更健康!

Back to Top


衝突與成長

聆聽粵語

聆聽國語

青少年反叛是一個正常過程,只要處理得當,對他們及家人朋友都有益處。

◎安全練習室

專家研究,青少年處理衝突,通常採用四種形態:反擊、退縮、盲從和設法解決問題。若慣於以反擊或退縮來處理困難或異己者,情緒會變得抑鬱、焦慮、暴力和忿怒。如果對於權威盲從附和,勉強自己全數照收父母的吩咐和安排,又容易成為沒有主見、沒有信心、與時代脫節的跟從者(Follower),甚至會因過分壓抑情緒而導致各種心理或情緒問題。

有人問:為什麼越乖的孩子,長大後會越痛苦?原因很簡單:「乖」意味著討好大人,忽視真實的自我,不敢表達真正的情緒。青少年與父母衝突,家長可能會覺得自己的權威被挑戰,而子女則感到自主範圍(Territory)被干犯,但透過彼此互動和適當的處理,雙方都會成長。

親子之間的交往,應該是一個安全的練習室,讓子女學習以正面態度尋求解決衝突的不同方法,以助日後在工作、社交、戀愛,甚至組織新家庭等方面,更成熟和成功。父母的責任是訓練青少年,從面紅耳赤的辯論中冷靜下來,在儘量發表自己意見之餘,能從別人的觀點與角度看待事物。

◎具體練習法

第一,父母以身作則,教導子女什麼是「建設性衝突(Good Fights)」,什麼是「破壞性衝突(Bad Fights)」。良性衝突,以尋求和解為目的,過程包括聆聽、節制,儘量脫離自義或自我中心,進入了解和體諒他人的想法和意願;惡性衝突,有我贏你輸的意味,父母欲極力控制,子女卻想盡辨法對抗與反叛。

第二,多聆聽,少發施號令。父母不須對每件事情都有意見,或就每個問題提出解決方案。與子女溝通對話,可多採用啟導性問題,例如:「你的想法/感受如何?」「可有更妥善的方法處理?」「我可以怎樣支持你?」等等。另一方面,父母若能坦誠直接向子女承認自己的不足或對他們的傷害,也會贏取子女誠心的信服與尊重!

第三,刻意在家庭生活中加插良性衝突。譬如:就時事、交友、學業等,提出不同意見和觀點,鼓勵子女分享他們的想法,甚至是對立的論點。青少年子女若能在「和而不同(Agreeto Disagree)」的環境中長大,必定能開闊胸襟,拓展視野,成為自信自重,既能獨當一面,又善於與人相處的領袖人材。

但願聰明的父母懂得,讓每次衝突都變成給予子女成長的契機,而非障礙(Obstacle)。

Back to Top


凌駕「霸凌」有辦法

聆聽粵語

聆聽國語

霸凌不只發生在校園,也可能發生在校外,甚至在網際網路。

◎校園霸凌

霸凌者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群體。霸凌是長時間持續的、對個人造成心理恐懼的、惡意的肢體和言語攻擊,受害者因與霸凌者力量懸殊而不敢有效反抗。這是一種反社會行為,造成的傷害往往不可逆。

受害人的後遺症包括:心靈創傷、扭曲;課業成就低落、逃學;人際疏離、逃家;飲食不正常、慢性疾病、自殺等,甚至可能迫使受害人產生報復性攻擊行為。加害人成年後的犯罪率、酗酒比例則相當高,具加害人特質的男性加害人,60%在24歲以前犯罪。

◎危險示範

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彼此嘲笑、推碰本是難免的事情,並不表示有反社會傾向或畸型人格,但當霸凌行為變成習慣,又或成為滿足一己利益的手段,問題就嚴重了,必須以智慧與愛心來處理。

孩子在家中若常被父母責罵,或被以粗暴行為對待,自然也學會以武力或尖酸言語霸凌別人,以掩飾心中的不安與恐懼。如果父母經常灌輸有權有勢的觀念,希望子女要出鋒頭,或鼓勵他們學會搞關係、走法律漏洞,孩子很自然會認為拳頭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形成見高就拜、見低就踩的生活方式!

◎安全空間

當子女告訴家長被人欺負,我們必須留心他們所報告的事情,尊重他們的感受,不要掉以輕心、低估他們所受的傷害。在安撫子女之餘,也提醒自己不要過分反應,免得加重子女的受害者心態。聰明的父母,應該儘量、儘快找出事情的真相,了解發生的時間、地點、次數等,然後作出合適有效的策應。

具有豐富輔導青少年經驗的執照心理諮詢師、史岱文森高中(Stuyvesant HighSchool)心理輔導師魏謝雯師母,提出以下可參考方法:

一、提高子女對霸凌行為的警覺性。提醒他們在網上活動時當注意的事項,特別是接收到帶有欺凌成分的信息時。讓親子關係成為安全空間(Safe Space),鼓勵子女坦誠與家人溝通、尋求幫助。

二、培養孩子自助助人的能力和胸懷,幫助他們認清霸凌者的面貌和心態,減少害怕和怨憤。更要鼓勵子女不隨夥欺凌弱小,反要有勇氣為被欺凌者出頭、伸張正義。

三、把握時機,常以角色扮演或模擬對話,訓練子女有智慧地思想回應欺凌,鞏固他們的自信、增強他們的勇氣、富化他們的反應能力。

四、與學校和警方合作。多參與學校活動,保持與老師和學生輔導員的聯絡。如果發現子女被侵犯或恐嚇,必須儘快向警方求助,萬萬不能抱持「家醜不外傳」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

父母平日應多與子女溝通,監管他們在網上的活動,關心他們交往的朋友,並用孩子明白的方式表達心中愛意。在這種環境長大的孩子,不單自信、對人有惻隱之心,更會成為使人和睦、以善勝惡的君子和淑女!

Back to Top


失落的孩子

聆聽粵語

聆聽國語

母親節前幾天,看到一位心碎的媽媽:20歲的孩子自我封閉在家,已經三個多月未出房門,只好打了911,由警察和社工把孩子送進精神病房。去探望這孩子,那呆滯的眼神後面,還能隱約看到本來的單純無邪。

在我們的社區裡,有的孩子雖然還沒有到去精神病院的地步,但經年累月地足不出戶,躲在房間裡上網打電腦,父母要送飯到房門口,連面也見不上。在這些事例裡,常可以看到一個相似點:父母都曾疏忽了孩子,也許是為了生活、為了工作,特別是新移民家庭,早出晚歸,根本見不到孩子,更說不上關照孩子在新環境中面臨的壓力。

生活在被罪惡充滿的世界,壓力困難無處不在,若沒有父母足夠的關心和智慧的保護,孩子怎能不出問題?如果在壓力剛開始的時候,父母能夠細心觀察到孩子的情緒變化,關心詢問,許多悲劇就可避免。

每想到這些,就由衷地盼望父母們能夠停下腳步,用心了解孩子的需要,傾聽他們的心聲,好在問題萌芽時就及時地給予幫助。當然,做父母是需要學習的!社工師陳偉力最近在講座中坦誠地勸告家長:做父母,是個專業,比醫生的要求還高,因為是365天全方位不停歇的職場……上帝把孩子作為產業交給父母管理,要求父母「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聖經‧箴言》二十二章6節)。

一生的果效由心發出,父母的工作就是引導兒女的心。如何能幫助失落的孩子看到走出迷谷的希望?從毒梟到教授的袁幼軒,就是很美的見證:袁媽媽不放棄的愛,七年為兒子的禱告蒙神垂聽;兒子從同性戀、吸毒和販毒的死路回轉,成為神學院的教授……這是基督信仰的奇妙之處──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的大能,可以幫助我們勝過罪惡和軟弱,修復家庭和親子關係,不管情形有多糟,經歷有多久,只要願意改變,每個家庭都可以重新開始,每個孩子都會因此而蒙福。

Back to Top


過來人的反省

聆聽粵語

聆聽國語

文/李曉玫

我和先生只有一個兒子,雖然曾經懷過第二胎,卻在七個月時流產。這件事雖然讓我深刻體會了生命的有限,但也曾讓我對於可能再失去僅有的兒子心懷恐懼。這是經過21年的沉澱後,我對過去的認知。

如果時間可以重新來過,我想我會著重了解孩子的性格,更多地放手、放心,不會老是窮緊張。我既然信上帝,知道祂掌管一切,就應當早一點將孩子交給上帝。這樣,我也不會在他11歲開始進入反叛期的時候,過度地回應和沮喪,甚至情緒低落到患了憂鬱症。

當時他不再和我甜蜜溝通,只喜歡找爸爸,我心裡非常失落和忌妒。我不知道原來上帝造人有一個時間成長線。人在兒童期,由照顧者(當然最理想的是父母親一起)養育,對母親的依賴是慣常的;11、12歲進入青少年期,孩子開始尋找自我身分認同,但人生經驗不足,還未有成年人的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也沒有求生技能,此時最重要的是帶領他們找到「我是誰」的答案;到了18、19歲,生理、心理都顯出是獨立的個體,父母親的角色就當轉換成朋友,上帝才是他最完美的父母–––完全知道他們的內心,有能力安排最好的計劃,並在未來的人生中帶領。這是我生了病,開始看治療師之後,才有的概念。

我很感恩,生病一年多後康復了。在這期間,也就是兒子正式進入青少年的時間表時,我的先生開始完全接手,因為我連煮飯洗衣都沒有力氣。我先生對兒子的照顧包括生活上和心靈上,教他做菜、洗衣等家務,也和他談天,引導他找到自己是誰,也鼓勵他做自己,也就是做上帝要他做的人;討上帝喜歡,不是討人、討父母喜歡;兒子對爸爸是又愛又敬重。

如果時間可以重新來過,我想在兒子11歲到上大學前,給他多一點的信任,少一點的囉嗦;多一點的聆聽和溝通,少一點的命令和為他做決定。我還會繼續培養他喜歡閱讀、喜歡文藝活動,但我會少一點完美主義,少一點功利主義,認為所有的活動要對他未來能賺錢、養家有實際幫助才行。我會改變心態,讓他在接觸藝術時,有更廣闊的心胸,對人類的困境有悲天憫人的心,透過藝術認識自己、認識人和認識上帝的大能與憐憫,在性情上更加謙卑、喜樂和自信。

當然,帶領他認識上帝仍是我的首要使命,但會少一點律法主義,少一點以宗教行為來斷定他和上帝的關係;給他多一點恩典,讓他知道無論做錯、做對,上帝都會永遠愛他,父母也永遠愛他。

Back to Top


子女的創傷

聆聽粵語

聆聽國語

孩子情感健康的基本元素,是感到被愛、安全感、自我價值。家,正是孩子首先感受、建立和培養這些元素的地方。

家首先是親密關係的連結點,父母是孩子生命裡重要的關係,缺一不可,否則孩子會感到家是殘缺的,特別是年幼的孩子尤其懼怕父母分開。若父母婚姻破裂,不但是夫妻二人的痛苦,也是兒女被迫受的創傷。他們不想失去任何一個,但又沒有能力去改變,因而感到非常無助。

從夫妻感情出現問題到離婚,是一個或長或短的過程,其中充滿很多負面情緒,令子女的心靈一再受到傷害。兒女目睹言語暴力、家庭暴力,心靈受創。他們就算不懂父母在吵什麼,那吵架的聲音也會使他們受驚,表現出煩燥、易哭、睡不穩、尿床等問題。父母的婚姻關係,影響孩子對人際關係的信任。

父母離婚,是種不良示範,會讓孩子以後對婚姻產生恐懼、失去信心,將來他們的婚姻一旦遇到挫折就很容易放棄,令家庭問題一代代傳下去。如果父母在困難的時候堅持挽回、補救,孩子將來也會努力爭取解決問題而不是選擇放棄。

父母離婚,對孩子最大的打擊是失去安全感與自我價值。以為自己被拋棄、不被重視,容易產生抑鬱、自暴自棄、學業成績下降、孤獨自卑。很多時候會看到,孩子對雙親都厭惡,覺得父母自私,在感情關係上產生又愛又恨的心理情緒,因此父母對孩子的最大關愛,就是好好保護婚姻;就是吵架,也不要在孩子面前;正面解決問題,尋求專業婚姻輔導。萬一離婚是結局,要將對孩子的傷害降到最低。給孩子心理準備,父母都要好好地個別與孩子談,不要讓孩子以為是他們導致父母感情破裂;告訴孩子,父母愛他們的心沒有改變,孩子仍是得到父母完全的愛,只是父母不能再相處在一起。此外,不要當著孩子的面指摘、批評前配偶,以免內心的苦毒不但淹死自己,也毒害無辜的孩子;不要用孩子作為要脅或傳話工具;安排時間,讓孩子可以見到雙親。為人父母,要好好盡力維護婚姻、補救婚姻,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

Back to Top


他從不缺席

清賞今年21歲,剛從明尼蘇達州的基督教大學畢業,主修音樂敬拜。從青少年期過渡到成人,他對父親的觀感是這樣的:

父親給我的最大幫助,是一直引導我。自有記憶以來,他從不缺席地在我身邊,話不多,但陪伴的感覺讓我覺得我在他心裡很重要。他的引導有兩種,一種是不明顯、卻最重要,比如帶領我認識上帝,在靈性上輔助我更加成熟,更加像主耶穌的樣子,雖然他不是經常帶著我讀《聖經》、禱告或靈修,但卻在屬靈的事情上影響我極深。高中時,我曾問他可不可以紋身和戴耳環,他告訴我《聖經》講到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不都造就人。我想想這話很有道理,也就放下了這些想法。

另一種引導很明顯、很具體,但可能並不最重要,比如在金錢和物質供應上。他從來不給我錢去玩樂,卻在我最需要的時候給我金錢上的幫助,例如大學學費。我向政府貸款一半學費,父親雖然沒有多餘的積蓄,卻也負擔了我一半的學費。大學四年,我靠自己打工賺取生活費,所以需要繳稅,卻沒有多餘的錢,他就為我付了。他還支付我們一家人的旅行費用。

父親很看重我要過喜樂的人生,當他知道我的夢想和熱情是音樂敬拜時,鼓勵我、幫助我去讀這方面的大學科系。他不會幫我做決定,只是引導,讓我自己做決定並為這決定負責。他會對我說:「兒子啊,你想做什麼、想要達成什麼目標?我來看看怎樣幫助你。」

Back to Top


2016年6月內容

專題新聞視窗天倫樂健康天地繽紛世界智慧路生命的旋律紐約角聲消息愛心匯點美東教會消息紐約之窗弗州快訊美味人生生活資訊中大西洋姿彩培德中心活動消息筆墨風城芝城園地芝城教會消息德州園地德州教會消息休士頓角聲心理輔導事工達福園地紐英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