繽紛世界: (聖樂頻道) 一代「神曲」

2015年2月
文/曹子光

我喜歡唱歌,自小就參加教會詩班,在神學院也是詩班的中堅分子。在眾多唱過的詩歌中,最喜愛的是韓德爾創作的神劇《彌賽亞》中的大合唱《哈利路亞(Hallelujah)》。

韓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 1685-1759)是德國作曲家,生於哈雷(Halle),後來定居英國,死後被安葬於英國西敏寺大教堂。在韓德爾出現之前,英國音樂界的發展遠遜於意大利和德國,是韓德爾為英國的音樂迎來了盛世之年,因此他被奉為英國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人物。在他眾多作品之中,《彌賽亞》肯定是最為人熟知的。彌賽亞,即「神子民所切望的救主基督」。《彌賽亞》共分三大部分:(1)救主降臨的預言及祂的誕生;(2)救贖的信息及救主為全人類的犧牲;(3)救主戰勝死亡及最終的審判。全曲的主要信息是耶穌基督的救贖,為全世界人類帶來了救恩的喜訊,內容從頭到尾都取材於《聖經》,從舊約的預言到主耶穌的出生、生活、受難、受死及復活,以及祂榮耀的再臨,讓每一位頌唱者不僅認識這部神曲,更能認識歌詞盛載的耶穌基督。韓德爾的《彌賽亞》算得上是古今最偉大的神曲,被喻為「全球以最多種語言演唱」的神劇,也是基督徒耳熟能詳的聖樂;每年聖誕節都在世界各地被演唱,慶祝耶穌基督的誕生,並歌頌祂的救贖大愛。其中的《哈利路亞》,更是大大小小的合唱團、聖歌隊唱過,甚至能倒背如流的曲子,就連非信徒都曉得部分歌詞和旋律。1742年,為了籌募孤兒院經費,韓德爾在愛爾蘭首府都柏林,第一次公開演出《彌賽亞》,吸引了許多人到場。當時,海報上明確註明,為了容納更多人入場,要求「婦女不穿蓬裙、男人不佩劍」,表明這是為了困苦的囚犯和醫院的需要而演出。

首演十分轟動,以致其後在倫敦演出時,英王喬治二世也蒞場聆聽,唱到《哈利路亞》時,感動得從座位上肅立。從此,《彌賽亞》演出至《哈利路亞》時,全場站立就成了英國的傳統。今日世界各地獻唱《哈利路亞》時,許多觀眾也會自動起立。20世紀初,位於北京的燕京大學,是中國一所基督教大學。1923年,美國衛理公會傳教士范天祥(Bliss Mitchell Wiant)與妻子啟程往北京,加入這所創校不久的大學,教授音樂,並就此揭開了《彌賽亞》在中國的故事。

1927年秋,燕大成立合唱團,藉韓德爾的《彌賽亞》樂譜,展開密集排練;翌年5月,合唱團於北京美以美會亞斯立堂首演,獻唱了《彌賽亞》全曲的四分之三,大獲好評。及後,獻唱《彌賽亞》成為燕大的傳統,每年聖誕節期間必定公演。

1931年中日戰爭爆發,各地物資供應短缺,許多民間活動停止,但燕大合唱團仍在寒冬中,舉行聖誕節《彌賽亞》獻唱。抗戰的艱難歲月並不能攔阻同學們演唱《彌賽亞》,而且在1938年的聖誕節,竟然成為有史以來最多人參演的一次,多達200名學生擁擠在校園和市內場地,同心獻唱這首永垂不朽的神曲。這個傳統一直維持至1950年冬天。

在這20多年中,《彌賽亞》在中國立下創舉:既是第一部由中國人演唱的神曲,亦是首度在華作全球播放。透過《彌賽亞》,不少人更清楚地了解了聖誕節的意義,亦因著這首神曲而信主,並更深地認識神和經歷神。

其他繽紛世界文章

(聖樂頻道) 一代「神曲」
(科技心知) 臉書私隱
(藝廊) 錫安的民必要歸回

2015年2月內容

專題智慧之窗天倫樂繽紛世界教會消息遊子情生命的旋律世界風情畫健康寶鑒珍饈百味家鄉消息新聞短論生命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