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聽八方: (傳媒春秋) 金庸與史丹李

2018年12月
◇老冠祥

2018年10月和11月,東西方分別有著名武俠小說大師金庸,美國著名漫畫家史丹李(Stan Lee)離世,這兩位大師的作品,均影響了全球萬千的讀者,特別是陪伴戰後嬰兒成長的一代。
武俠小說起源可追溯至,唐代傳奇虬髯客傳之前,至於中國最早出現的長篇武俠小說,為清代古典名著《三俠五義》。「武俠小說」的專稱,首次出現於1915年,林紓(琴南)的文言文短篇《傅眉史》,就是第一篇歸入此類別。1950年代開始, 金庸、古龍及梁羽生等港台作家,所創作的武俠小說,被稱作「新派武俠小說」。
漫畫(comics)是一種敘事的手法。歐洲在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就有類似漫畫的作品。漫畫在中國大陸起源較遲,直至民國十三、十四年(1924年或1925年)才興起,相對美日等國,晚了近一世紀。
武俠小說和漫畫在早期,不算是主流的作品,但經過近百年的發展,已成為雅俗共賞的文學與娛樂作品,尤其從紙媒轉化為電影、電視後,感染力隨之大幅上升。近年動漫遊戲的泛起,它們變成這種形式之後,更能與讀者互動,可說是媒體的「生命力」。
同樣地,《聖經》由原來的手抄本,直到大約1455年,古騰堡《聖經》(又稱42行《聖經》)的出現,開啟了普及本時代,讓信徒較容易擁有。現時,我們還可以在網上查閱《死海古卷》,和各種基督教考古資料。除此之外,有關基督教的電影、電視台、漫畫等面世,只是隨著時代不同,來表達信仰的內涵形式,其信仰的核心始終不變,這是出自《聖經》的教導,同時也適用於待人接物,盼望我們能與時並進,且心存善良,促使社會更和諧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