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舌: 願景相去甚遠 社會難達共識

2018年11月

2018施政報告出爐了一段日子,社會各界人士對其內容眾説紛紜,甚至有遊行示威,去表達嚴重不滿。反應最激烈的,莫過於行政長官提出興建人工島事件。習慣審慎理財的香港人,眼見政府打算將億萬儲備「一舖清袋」,實在難以接受。自回歸以來,數碼港、港珠澳大橋、高鐵等項目,這些耗資龐大的工程,是否經過詳細籌算策劃,具備強大的民意基礎?同時,令人想到政府力推的計劃,能否回應市民訴求、造福大眾?今次的大嶼山塡海,既屬(由行政長官委任)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硏究範圍,為何該組還未發表報告之前,已搶閘在施政報告中出現?

學生精神健康 未被施政重視
有關教育、復康服務、推展基層健康等課題,儘管稍有落墨,但大多數是以個別項目去改善,看來比較零碎。社會服務聯會指出,施政報告雖著眼於教育,但卻未有檢視制度;例如對怎樣開放空間讓學生健康發展等,並沒有具體措施回應。學生自殺問題持續惡化,現時九成中學駐校社工,於一個學年內,處理超過2,300宗涉及自殺相關的個案,另有6,000個案有關精神健康問題,政府對此並未增加駐校社工,以應付日趨複雜的個案,確實叫人失望!

社會服務機構 資源仍然短缺
至於社會服務,過去幾年經常浮現機構理財,人力資源困難,業界也對檢討一筆過撥款制度、社會福利規劃與發展基制、更新服務人手編制和項目要求等,不斷且一致地向政府提出殷切索求。縱然施政報告已加強個別服務,可是從未提及檢討社會福利規劃,以建立合理的人手編制,讓同業能提升服務質素,使僱員可放心工作。此外,97年前人手編制、個別項目的服務數量,均由社署及非政府機構的人士,共同商討擬定和更新,目的為員工在開展新服務時,有足夠訓練與支援。今天,特首不僅重視有特殊需要的幼兒、學生,還提到向日益增多的離婚家庭、少數族裔、照顧者伸出援手;只是仍未與社工同業,擬出人手編制、訓練及支援,以至各綜合服務團隊,面對「巧婦難為無米炊」的難題,不知如何是好?

破除議而不決 需與業界溝通
林鄭月娥強調,她要突破過往議而不決的悶局,為著正確的事,勇敢地去做、快快地推行;不失為政務官本色之餘,亦顯出她以行政主導的決心。不過需留意曾否與業界詳細商討,彼此之間協作有沒有改善,及長遠的目標、利益是否適當?另一方面,她準備與立法局眾議員展開真誠的對話嗎?再者,關於施政之緩急輕重,她會否願意因議員的意見和民意而作出調整?
既然民主制度不能一蹴而成,加上從前立法局一些意氣之爭,導致部分重要議案議而不決,但政府不應就此輕視立法會議員的訴求。有時政府的問責官員,自稱他們的成效有目共睹,但市民看見「沙中綫」工程問題多多,高鐵嚴重超支和用量遠低於估計,港珠澳大橋延誤及不少工業意外,政府官員在監管大型工程的成效,令市民不禁產生懷疑。

人口土地政策 港人無可奈何
其實,施政報告中有許多惠民小措施,比如鼓勵現居公屋的長者搬到較小的單位(以騰出大單位給較多的家庭成員)的免租計劃。只是大嶼山填海計劃的抗議聲音,蓋過了其他的討論;因為大眾都意識到,這是關乎香港未來的大方向。林鄭月娥以房屋的需要,來解釋填海計劃,不過香港是世界上生育率最低的地方之一,何來出現一百萬新人口,去居住填出來的1,700公頃土地?顯然她是假設單程證的制度不變,每年會繼續有約五萬個內地人移民到香港。怎麼這種重要的人口政策,卻完全沒有討論的空間?政府是否藉著「人口增長、經濟拓展」的「硬道理」,使香港市民只能接受,不可質疑呢?
對於增加土地房屋方面,政府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曾展開為期5個月的公眾諮詢,並列出了18個有潛力提供額外土地的選項。包括:棕地發展、利用私人的新界農地儲備、利用私人遊樂場地、重置或整合康樂設施用地;維港以外近岸填海、發展東大嶼都會……於新界發展更多新發展區、發展屯門內河碼頭用地、發展郊野公園邊陲地帶;長遠發展內河碼頭及鄰近用地、發展郊野公園邊陲地帶、增加鄉村式發展密度、運輸基建設施上蓋發展……重置葵青貨櫃碼頭、葵青貨櫃碼頭上蓋發展、填平部分船灣淡水湖等等。
雖然報告未正式提交,但其短中期的發展項目,甚有建設性,可短期內解決房屋緊張問題。但施政報告中只輕輕帶過,卻大力著墨於「遠水不救近火」的填海工程,也難怪港人鼓譟不安。
事實上,香港現時最需要關注的,是民生問題,而不是基建項目。如上述顯示中學駐校社工的龐大工作量,表示青少年自殺及精神健康問題嚴重,增加學校社工刻不容緩!我們衷心希望在位者,不忘「以人為本、以民為先」的宗旨,堅持聆聽多元聲音,重視或強化甚至重建協商機制,香港方可在原有基礎上,繼續發揮其特色和優勢。也許這種管治手法,與國內的機制有所不同,冀盼政府多貼近市民需要,彼此拉近共識,與市民攜手努力,齊步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