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 無聲者的呼喊

2018年7月
專題策劃及撰稿:鄭民豐、譚皓晶、劉以樂、芊雅、青臣、梁家如、周簡艷珍

環顧四面牆壁,腦子裡充滿疑問-為甚麼我要住在這麼狹小的房間?為甚麼我要交如此昂貴的租金,卻只能住在一間連廁所和廚房的間隔,也不分明的斗室?為甚麼輪候了近十年公屋申請的我,還要任由那個苛刻的計分制,百般蹂躪宰割?為甚麼已結婚的親人,只申請了五六年公屋,卻比我更快入住單位?到底在香港的年青人做錯了甚麼?致使本地雖有土地,也仍然存在「有人無樓住,有樓無人住」的畸形情況?政府可否好心「施捨」回答我以上種種問題?跟一些非常貧窮的國家不同,香港是一個經濟發達,稱得上是富裕的城市,為何在住屋這一問題上,被市民多次作出撻伐,提出質問,政府卻始終三緘其口,或只敷衍了事?
我在一間稱為「劏房」的小房間居住,昂貴的租金令我早上起來,心中會有一陣鬱悶難耐:「到底何時才能擺脫交貴租這件可怕事情?」更可怕的是,香港的租金增減沒有法制規管,業主可隨心所欲地調高租金金額。但千萬別忘記,要是你不幸,沒錢買一輩子也供不起的「樓」,「乞求」政府讓你「淪」候公屋;很抱歉,公屋申請是有入息限制的,你的入息不可多於萬多元……。將以上的種種情況作出整理,這意味著你沒有錢買樓,要申請公屋,而公屋申請有入息限制,不過外面的租金昂貴、通貨膨脹,等候入住公屋卻遙遙無期,所以你下決心買樓,但你沒有錢,要申請公屋……形成一個無底深潭般的惡性循環。
難怪現在的人說最重要靠「父幹」,沒有父輩蔭庇的我們,在香港難有立足之地。父母輩時代,樓價沒有現在昂貴的恐怖,通常做半輩子樓奴,已能將物業歸己名下。現在無論你多努力工作,比父母輩「更」努力工作;抱歉,仍未能得到自己的小天地。至於現在擁有物業是父母輩的業主,他們會將物業留給自己的兒女,他們可隨心所欲地,對沒有父蔭的人加租,而我們這些沒錢和沒發言權的人,又能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