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之窗: (科學與信仰) 有福的人

2018年6月
◇黃小石

當母親生了老四(就是我這個做老大的,比我小15歲的弟弟),親友來道喜說:「黃太太您真有福氣啊!三男一女,好福氣、好福氣。」
後來母親抱怨說:「什麼福氣?養你們這幾個孩子,福並不多,氣倒不少。」
過了幾十年,年邁的母親說:「你們這幾個孩子,就是我一生最大的福氣。」尤其是這老四。

古代福字的解說
「福」這字根據《說文》是「佑」的意思,而「佑」者「助」也,就是「神助」的意思;本來「福」這個字就是從「示」字邊,是祭祀的意思。「福」本是個古字,甲骨文中的「福」就是雙手持美酒祭神,以祈求神明保佑的圖像。中國人的老祖宗似乎隱隱約約的知道,「福」是源於上帝的,正如《聖經•雅各書》所說:「各樣美善的恩賜和各樣全備的賞賜都是從上頭來的,從眾光之父那裡降下來的。」
什麼是我們中國人認為的福氣呢?最有名的可能就是「五福臨門」的「五福」吧!「五福」的起源甚早,出自《尚書》:「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其中的「考終命」就是指「善終」。東漢時把最後的福它改成「多子多孫」。若「福」真是如這字所象徵的,是上帝所賜的富足,為什麼祂偏偏賜予這個人,而不給另一個人呢?

上帝對福的定義
「福」這詞彙在《聖經》中常見到,和合本《新約聖經》中,單單「有福」就出現了50次,並且都是出自同一個希臘字。雖然這個字英文通常都翻譯為blessed,但是這字有強烈「快樂滿足」的意思,所以在英文的欽定本《聖經》,有5處經文把這字譯為happy,就是「上帝賜給人值得喜樂的事」,正如《箴言》所記載:「耶和華所賜的福使人富足,並不加上憂慮。」是一種令人滿足的喜樂。
雖然人人都希望有喜樂,但是有喜樂的人不多,正如英國詩人雪萊所說的:「喜樂之靈是心中的稀客」。現在市面上出現有許多討論,什麼是「喜樂」的暢銷書,引用許多近代心理學研究的結果,發現人若想要快樂,就當懂得「給」,知道感恩,並建立美好的人際關係:
1. 施比受更為有福:這是門徒們記得耶穌的教訓,給的人比受的人更喜樂。我們在給予的時候,就更意識到自己的豐富,這本是上帝賜福的原因,使我們能夠成為別人蒙福的管道。近來在美國非常有地位的《科學》期刊,發表了一篇論文,題目是「花錢在別人身上能促進喜樂」。經濟學家早已得知,當國民平均收入逐漸增高時,國民的喜樂指數卻不增加;他們發現當人民有錢為自己購買更多的物品時,他們暫時的快樂並不能持久。於是哈佛商學院的Norton 教授,與他的同事設計了一些實驗,比方把現金(有$5的,有$20的)分給班上的學生,規定他們在當天就得把錢花掉。並指定其中一半的學生,只能把這些錢花在自己身上,另一半的學生只能花在別人身上。到晚上老師跟蹤調查,並詢問他們的「快樂狀態」,發現那些把錢花在別人身上的學生快樂得多(並且給$20元的比$5元的更快樂)。耶穌說得不錯:「施比受更為有福。」
2. 感恩的心,喜樂的靈:近來有些心理學家發現,一個人若知道感恩,他就會變得更快樂,不但如此,對他們的健康、憂鬱症、睡眠、血壓等,都會有顯著的改善,可惜根據康奈爾心理學家Gilovich的研究,人卻常只記得他不順利的事情。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心理學家Emmons教授,十五年來的研究結果,他總而言之地說:「感恩就是解開喜樂的鑰匙。」現在Emmons 教授及許多心理學家,都鼓勵人寫「感恩日記」,每天記下三、五件值得感恩的事,可以有效地增進人喜樂的心情。其實這不是新聞,英國作家切斯特頓說:「感恩能生發人感受得到最地道的喜悅。」神學家巴特說得好:「感恩最單純的型態是喜樂。」
3. 苦難也是喜樂的緣由:一般多以苦難是與喜樂對立的,其實不盡然。《聖經》中描述聖徒受苦說:「不但如此,就是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這裡「歡歡喜喜」的原文是「引以為豪」的意思,因為他知道喜樂患難都出於上帝,而祂的心意,是賜平安的意念,好教祂的兒女經過這一切,可以在「末後有指望」。所以當耶穌論到天國之福,就是登山寶訓中的「八福」,其中有「靈裡貧窮」的人(就是虛心的人),有哀慟的人,為義受逼迫的人,因為上帝「為愛祂的人所預備的是眼睛未曾看見,耳朵未曾聽見,人心也未曾想到的。」這將是何等的大喜樂。
4. 喜樂是基於愛而非基於擁有:當人想擁有不屬他的東西,那就是他痛苦的由來。《聖經》告訴我們說:「地和其中所充滿的都屬乎主。」當人在地上的時候,上帝將一些賞賜給人暫時使用,成為人的祝福,教其他的人也可以因他得福,正如上文哈佛商學院Norton 教授所做的實驗,當人把他得到的好處與他人分享時,其實他自己才是真正的受惠者。想要擁有這些他不能擁有的,不但別人得不到好處,他自己也得不到好處。錢雖然不能買喜樂,但是錢可以「買來」別人的善意與感激,這就是耶穌「不義的管家」的比喻所要表明的。友情(愛)是可以擁有的,而且友情不會因你擁有得多,別人能擁有的就會減少。
5. 哈佛「格蘭特研究」計劃:在1938-1940年間,哈佛大學的醫學院有一個「格蘭特研究」計劃,由Vaillant等幾位教授,「跟蹤研究」268名哈佛學院的學生,觀察他們的心理、生理、事業的發展,並他們對自己生活的評價,跟蹤研究期長達75年。最後發現真正能滿足他們的,主要是因為他們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這研究計劃的總結,就是你若想要有一個滿足的生命,「你就只需要愛(All you need is love)」。
從以上的討論我們知道,喜樂不是基於環境,而是基於與他人的相互關係。人的福氣不是在乎有「什麼」(東西),而是有「誰」。法國文豪雨果說得好:「一個人若確實知道,他是個被愛的人,他就是個最快樂的人。」《聖經》的中心信息就是「上帝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無怪乎喜樂是基督信仰的特色,因為信徒知道「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上帝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這是一個無可比擬永遠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