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線: (耶穌論語) 道不遠人•乃成人身

2018年6月
◇姚錦燊

老子《道德經》21章,原文:「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閲眾甫(父)。吾何以知眾甫(父)之狀哉?以此。」

白話
大德的內容,完全是根據大道而來。這道究竟是怎樣的?這道似有若無、似無卻有!怎麼說呢?似有啊,卻是無!是因為道是有現象的。似無啊,卻是有!卻原來道是本體。深遠啊,暗黑啊!這道有精微之氣。精微之氣極為實在,其中更有可靠的驗證。從今時溯源到上古,道一直沒有消失,而且它像父親一樣照料和看顧萬物。我怎可得知,道像父親一樣照顧萬物的情狀呢?就是用這方法了。

解義
本章講及兩個很重要的概念:道和德。由這兩個概念,可以窺見老子的宇宙觀和人生觀。
簡單說,「道」就是使這個宇宙和在其中的萬物及世人,得以存在和存活之最後、最高和最真實的「原因」。沒有這道,一切事物不復存在。所以,萬物和世人的最高旨趣,是要效法道、依從道,道就是一切,道是一切真理討論的大前提!
但是這道無形無狀,人不可知,又不能見,在求道的實踐上自有很大的困難,當世人嘗試去接觸道時,只見「惚兮恍兮」、「恍兮惚兮」、「窈兮冥兮」!
那麼我們怎可知道的存在?
第一,老子強調:道非虛無漂渺,道是真實存在的,因為這道有「象」(現象)、有「物」(實體)、有「精」(原質)、有「信」(可驗證)……這些形容詞是要說明,世人憑眼睛雖然看不見道,但憑「推斷」就知道道的存在。
道與一般事物不同,人類一直習慣了使用對「實物」的認知方法,能見到的事物就相信,不能見到的事物就不相信。但這方法不適用於道,因為道是萬有的始源和歸依,不能看見,且比萬有都大,我們不能像對實物一樣去看道,卻可從現象推斷得知道的存在!
第二,隨了憑推斷,世人也可從「經驗」得知道的存在。「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閲眾甫(父)。吾何以知眾甫(父)之狀哉?以此。」這話是說,我們只要看看,就可知道萬事、萬物和萬人,自古至今都得到了道的照料和看顧,然後才能存活,這種情狀就好比道對宇宙萬物,一直扮演着父親的角色!
第三,說完了道,那麼「德」又是什麼呢?德是宇宙萬物從道所獲得賦予其存在的「條件」和「表現」。道彰顯了自己,化作宇宙萬物的「屬性」和「功能」,我們應該表現出自己所應有的德性,就是遵道而行,所有人的生活目標,都應該「惟道是從」。
於是乎,在天謂之道,在人謂之德。當這道落實到人性體驗的時候,就成為我們的生活行為。「孔德之容,惟道是從」,意指世人的一切大善大德,都是依道而行的結果。

反思
其實老子對道的觀察和論證,跟聖主耶穌基督對上帝的論述,一方面很相近,另一方面,差異卻可比天壤。
老子這樣論證:一、道雖不可知、不能見,但卻應被尊奉為萬物之始源。二、萬物與道之關係,對比人類的經驗,就好比子女所承蒙父親的照顧。三、世人應該全心遵從道去生活。
耶穌基督也這樣啓示:一、宇宙萬物是上帝創造的,上帝不可知、不能見,但卻是萬物的始源。二、上帝是我們的天父,他愛顧自己所創造的萬物和世人。三、上帝要求世人遵從他的道(上帝的律法)去生活。
二者最大的分別,在於老子所說之道,乃是「惚兮恍兮」、「恍兮惚兮」、「窈兮冥兮」,世人無法掌握,也不能捉摸。但是耶穌基督所啓示的上帝,卻是親自來到世界,親就世人,甚至他來親就世人的方法,遠遠出乎世人的意表,使世人不願意接受!
聖書說:「他在世界,世界也是藉着他造的,世界卻不認識他;他到自己的地方來,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從來沒有人看見上帝,只有在父懷裡的獨生子將他表明出來。」「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
原來是這位創造世界的上主,親自來到世界,成為一個血肉之人就是耶穌基督。他來世界,是要救贖全人類和萬物:「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賜他們權柄,做上帝的兒女!」

[讀者互動]問題:老子所說的道和耶穌基督所啓示的上帝,有什麼相同及不同的地方?請將答案寄回或傳回本報,即贈《耶穌論語》(耶穌談話全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