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 時代顛覆 語言希望

2018年6月
專題策劃及撰稿:鄧玉蘭、賴子通、賴秋玲、趙秀華、伍志婷、周簡艷珍

語言是指人類溝通的途徑,透過視覺、聲音或者觸覺方式,進行傳遞已知或未知事物。一般而言,有群眾聚居的地方,通過各人的背景、經驗、思考的模式,在互相交流時,衍生不同的觀點,繼而產生共同的語言。它亦是人與人關係的建立,及互動的重要中介角色。廣義來說,它包括口語、文字及行為語言。
追溯其發展,人類文化的建構和語言息息相關。遠古的人以口述方式傳承知識,自從文字發明之後,經歷千百年時間的洗滌,語言的用法,無論在字義或字形上都有很大的改變。探究語言發展的同時,其實是對自己所處文化的回顧反思。

不同群體各有獨特文化
此外,它還決定文化體系的主要因素,不同的文化,則決定對世界不同的認知方式。探究不同階層與文化的用語時,對於自己與社會其他社群的位置,也能夠有更深的瞭解。通常我們的視野,很容易被限制在本身文化的框架中,反而忽略了,其他文化價值與觀點的存在。
從種族文化來看,以單純一個社會中的各種社群,對於同一件事物的解讀,可以有很大的落差。同樣一個動作或標誌,在我們的文化中被視爲禁忌;從別的文化角度來看,卻可能只是愚昧的迷信。一句言語表達,在某些階層或社群中,能成爲認同彼此的符號,或被其他社群,用來作爲劃分的工具。
與此同時,它是社會文化產物之一,在社會的互動下,發展出主流文化術語、專業術語、次文化術語或稱俗語。至於語言在塑形過程中,如何影響致人類的觀念與活動,這層面分別有歷史脈絡、文化差異、政治及經濟局勢的演變等。藉著不同的論述和反省,帶動人們思考語言的缺陷、及創造更多正面的思維。

每個年代皆有當代語言
語言會因時代的變遷,尤其受教育的影響,而有所變化。不論從年齡、學歷、種族、職位、嗜好等。每個人都有自己所屬的文化及社群,比如不同年代的人,便有不同的當代語言,所以語言背後,包含彼此尊重與理解。假若當個人主義太過濃厚,強加自己的言談方式給對方,我們卻不知道對方在想什麽,就永遠沒有對話的空間。
現今,我們發明越來越多的詞語,用來解釋日新月異的世界,以及在潮流下轉變的社會現象。語言的傳承,推動社會的進步,並且催生出新的語言。我們的視野跟隨科技的發達,變得逐漸遼闊,對於語言的使用,也具創造性與建設性。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顯現,它肩負起文化傳承,包含轉變與延續的重要責任。《世界人權宣言》、《聯合國公民及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將「說哪種語言」作為「人人皆得享受」的「權利與自由」。即是任何人有權使用自己願意的語言,不應受到歧視。因此使用自己熟悉語言「母語」,不僅是基本人權,亦牽涉文化之認同及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