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 (社論) 理工好「錢途」‧ 中文不重要?

2018年6月
專題策劃及撰稿:鄧玉蘭、賴子通、賴秋玲、趙秀華、伍志婷、周簡艷珍

由於99年殖民教育的影響,香港成了一個中西合璧,擁有特殊文化的城市。更由於自由的空氣,好學之人,都可以博覽中外群書,遨遊於文化知識的瀚海。
可惜的是,香港人十分現實,讀書求學,大半為職業前途著想,與前途及「錢途」無關的科目,就不去「浪費時間」。讓本來在文化藝術領域上,可以百花齊放的香港,竟成了文化沙漠。
究其原因,是近百年來,科技達飛猛進,職業市場上,需要大量理工人才。「修讀理工方面的科目,將來容易找工作」,成了人們根深蒂固的錯覺。而在殖民教育下,理工方面的教科書,又多以英文為主,學子們不能不努力讀「番書」。何況,香港是個國際通商港口,英文又是國際語言,熟讀英語,是一條通往國際貿易之路,將來會有美好「錢途」。
以上原因,讓香港人的中文水平偏低,很多受過高等教育,甚至是研究院畢業的知識分子,竟寫不出通順的中文;漢字寫得七歪八倒,看來只有小學程度,更遑論賞析中國文學了。
然而,語文和數學,是最基礎的教育。雖然有些人說:「學習數學,所得幾何?」讀書時被數學苦苦煎熬,成人後的日常生活,只需加、減、乘、除,很少用到微積分和代數。但數學卻是羅輯思維和理科的基礎。語文則更重要,如何與別人溝通,是我們一生都要學習的功課;而語言和文字,是最重要的溝通工具。
尤其是中文,我們作為中國人,理應珍惜自己的文字和文化。中國悠悠五千年歷史,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個值得我們挖掘的寶藏。何況,中國的文字和文化,影響了整個東南亞,連日本和韓國,歷代都以漢文為主。以韓國為例,自古以來,韓國都是中國的籓屬國,所有文學文獻,皆以漢字為主。自從15世紀,韓世宗發明了韓文,韓國才有了自己的文化,逐漸成為獨立的國家。
直至如今,韓國戲劇發達、「韓風」勁吹;風靡全東南亞的電視劇,帶動了韓國的經濟發展。當然,韓國人敬畏耶穌基督,蒙上帝賜福,也是韓國興盛的主要原因。縱然如此,韓國近年來,卻發出了回復漢語教育的呼聲。因為韓國的古籍,全用漢文撰寫,若不懂中文,就無法了解韓國的文化歷史。
這說明了兩點,一是文字和文學,對建家立國的重要性;二是中文漢語,在世界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連歐美的國家,人們都紛紛學習中文。從最簡單的文字溝通來說,中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若熟讀中文,就可與十三億人口溝通。若論到民族尊嚴與文化傳承,我們豈能不愛護、不學好自己國家的文字文學;從而把老祖宗遺傳下來的文化,努力發揚光大,為下一代留下更珍貴的文化遺產。
從實用的觀點,中文已成了世界上最主要的語言之一,由名牌化裝品到家用電器,無論是哪一國的出品,都附有中文說明書。而且,語文是文化、科技、醫學……上最基本的工具,事實上什麼都需要文字,世上不會有沒有文字的科技,因為我們必須將究研結果書寫下來,讓人明白我們在做什麼?就算有天大的科學發現,若不能書寫明白、介紹清楚,誰又知道是發生了甚麼?
這不是說,我們推重中文、抑制英文;而是像有些人所說:「兩文三語走天下」,讓中英文在教育上平衡發展,達到中西合璧、相得益彰的功效,這才是香港人應有的獨特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