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線: (耶穌論語) 知識錯置

2018年5月
◇姚錦燊

老子《道德經》20章說:「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儽儽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白話重讀:「去除知識的學習,就不會有煩惱了!世人的奉承和怠慢,有多大分別?世人所讚美的善和厭惡的惡,又有多少不同?不過世人所畏懼的事情,我也不能不害怕。大道是那麼遼闊,好像沒有盡頭!世人都興高采烈吃豐筵,又如春日登臺遠眺時,只有我一個人淡泊心志,無動於衷,像個不懂嘻笑的嬰兒。我懶懶洋洋,好像沒有去處。世人自滿自得時,只有我像若有所失。我的心思像個蠢人,渾渾噩噩。世人都煊煊赫赫,只有我像昏昏默默,沒有甚麼可展示。世人都靈巧精明,只有我像胡胡塗塗,沒有甚麼可訴說。但是我心像大海,廣闊無邊;也像無覊的大風漂逸而去,沒有一個目的地。世人都滿有作為,只有我像個村夫愚婦。我就是這樣與眾人不同,一心一意向着大道,受到萬物母體的育養!」

兩種追求
本章承接前兩章,談到世間因有兩種不同價值觀,所以也便有兩種不同的追求。第一種追求,看前兩章,有仁、義、禮、教,又有聖、智、巧、利,可稱為世俗之學。
世俗之學本非壞事,且可說是建構人類文明的條件。但是老子貶抑這些,說:「絕學,無憂」,是因為美好事物,有時也會成為問題的來源。
為什麼呢?因為世間事物是相對的,如下文說,「唯」(奉承)和「阿」(怠慢),「善」(讚美)和「惡」(厭惡)都沒有固定的標準。當某事對甲帶來好處時,卻可能對乙帶來壞處,甲和乙的反應會截然不同。若只根據人類相對的經驗看事物,永遠找不到好壞的標準,所以智者應該尋「道」。

世人求學,因有所欲
但是世俗眼光,卻不羡慕得道者。本章描寫,當世人致力變得精明顯赫,並在成就中興高采烈時,得道者卻仍像渾渾噩噩、不識不知、無慾無求:「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儽儽兮,若無所歸……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我獨昏昏……我獨悶悶……我獨頑且鄙!」
這些固然只是誇張筆法。但是為什麼把得道者寫成這個樣子?「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原來他的心裡一心一意追求道,好像嬰兒接受母乳哺育,什麼事情都忘記了!
老子並非否定知識學習,只是針對某種心態而寫。煩惱皆因強出頭,老子看通了,世人求知識、求成就,莫非出於背後「自我」求成的慾望,這就是世間煩惱的根源。
在64章,老子把慾望和知識相提並論:「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意即,聖人想要的事情就是沒有慾望,不重視稀有商品;想學的東西就是沒有知識,以補救眾人的過錯。因為只有這樣做,才能順成萬物回復本狀。聖人從來不敢自把自為!
好一句聖人「不敢為」。世人卻是凡事敢為,所以「錯置」了身分。

錯誤認知,使人自大
但聖主指出,世人對上帝也有兩件事情「錯置」了:第一,就是顛倒「受造者」的身分,將自己當作上帝!
看《創世記》,上帝創造人類時,人類本可盡享大地自由,什麼果實都可以吃,什麼事情都可以做。上帝只叫他們「不做」一件事以表示聽從,就是不吃某棵樹木的果子。
但是魔鬼「欺騙」人類吃了果子。自此人類信以為,自己真的聰明「像上帝」,不承認「受造者」的身分!人類背叛上帝後,就靠這「墮落」的聰明,創建了今世的「墮落」文明。
第二件錯置的事,是顛倒「被贖者」的身分,以為自己可以救自己。
從世人看,基督釘十字架救贖人類,這事顯得「愚拙」不堪,所以人不接受。世人總想有所作為,做些事情,自己救回自己!
但聖言卻說:「世人憑自己的智慧既不認識上帝,上帝就樂意用人所當作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人,這就是上帝的智慧了……我們卻是傳釘十字架的基督!」

[讀者互動]問題:你認為老子書中這個「不敢為」的求道者,終會找到基督十字架的救恩嗎?請將答案寄回或傳回本報,即贈《耶穌論語》(耶穌談話全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