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舌: 為民福祉的施政

2018年3月
作者團隊:雷競業博士 中國神學研究院神學科副教授, 梁永善牧師 基督教銘恩堂創堂牧師, 梁林天慧博士 香港城市大學講師
顧問團隊:許朝英先生 宣道出版社榮譽社長, 李炳光牧師 香港基督教循道衛理聯合教會, 吳思源先生 愛百合有限公司牧養總監

二月總是過得特別快,剛剛慶祝完2018年的來臨,轉眼間又度過農曆新年,在這裡補祝大家新年快樂,萬事蒙恩!
今年的天氣忽冷忽熱,加上流感肆虐,令到醫護人員和公共醫院床位更短缺。不過,感恩的是天文台經常提醒市民留意天氣的轉變,而政府果斷地決定讓幼稚園及小學提早放年假。雖然這樣給一些家長帶來不便,但為了孩子的安全也是值得的。

人間有情

此外,近來亦不乏駭人的新聞:包括年初的虐兒案被指為冰山一角,團體及社署的管理層可能過份緊張保護「品牌」、聲譽,而隱瞞可疑的個案,瞬間社會眾說紛紜,希望未來能更妥善處理此等事件。還有,大埔的巴士意外事件,奪去近二十人的性命,據聞涉事的巴士機件並不陳舊,這種悲劇叫市民產生陣陣疑團,而政府即時呼籲慈善團體募捐,市民也紛紛響應到紅十字會捐血,甚至不介意輪候數小時,實在讓人覺得香港是個人間有情的地方。
以上的不同事件反映出市民生命的脆弱。同時,香港的公共事業機構如九巴丶港鐵、醫管局等服務容易出現意外或延誤等,與其有危難發生時大灑金錢,作止血般的補救,不如鄭重檢視及改善現有機制,以防不幸的事件再次發生。
由此可見,新聞和輿論也相當重要,但社會上各持分者如專業界別、社福機構、工會、學校等,均需要積極參與,對善後工作提出意見及監察。只是在管理主義丶效率至上、大市場及小政府等理念大行其道的今天,我們更需要確保有途徑收納不同的意見,並考慮制衡不同的觀點:例如投訴機制、合乎人道的員工守則、合理的工作量、專業意見的應用等。市民多盼望在民生和公共事業的運作上,推出各項的政策和措施能夠建基於民意、貼近他們的需要、更高瞻遠矚和有清晰的策略來造福社會。

不單關注營商議題

美國的Heritage Foundation多年來都把香港評為世界最自由的經濟體,來表達對香港經濟體系高度的適應能力。可是,假若自由沒有相應的負責制度,隨時會被濫用,個別機構或公司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而作出有損大眾的選擇。在虐兒案和大埔巴士意外的兩個例子中,分別反映了非牟利機構和公共事業,在營運上的一些陷阱。當然發生意外後大聲指責是容易的,至於如何實務地設定有效的法例和機制,去平衡個別機構營運及創新的自由與大眾的安全,則要深思熟慮。希望政府不要只關注基建或營商等議題;在位的政客也不是單走抗爭路綫,然而在這些慘劇發生後,能共謀改善規管制度,引導私人機構作出合乎大眾利益的營運方法。
令人擔心的是反對的聲音,不同意見在立法會這個匯集民意的主要機制中似乎逐漸減弱,如特首指一地兩檢還要經歷本地立法的程序,但另一邊廂政府透過鋪天蓋地的廣播API (Announcement of Public Interest) 向市民介紹高鐵如何重要,一地兩檢是最佳的安排等。相信大部份市民覺得這安排已既成事實,並非只在立法的階段。近日得悉民主派人數遠遠落後於建制派的形勢下, 立法會高鐵「一地兩檢」條例草案委員會正、副主席均由建制派議員擔負,在這種形勢下如何能達到真正商討、廣納民意和從專業的角度考慮問題?
曾幾何時,政府的API是集中宣傳已確立的政策,又或者介紹將要諮詢市民的法例。當然香港的民意,一直處於「諮詢式」Advisory,作為政府釐定政策的參考。過去曾有段時間也頗有透明度,市民可以得知諮詢的結果及數據等。但現在再看政府的宣傳攻勢,諮詢似乎又退步,這種做法有誤導的成份,實在叫人惋惜!

真正的聽取民意

政府與泛民陣營,在梁振英執政期間急劇惡化,林鄭月娥上台時曾表示會致力改善政府與市民的關係。半年來,這方面的表現未算特出,她理性地避免梁特首那種針鋒相對的言論。至於決策的層面,她仍未能表現出集思廣益的氣量,尤其在一地兩檢的議題上,香港法例未經過立法會正式通過方案,已經請示人大以泰山壓頂的方式認可了方案的合法性。這種霸王強上馬的手法,只會使到日後的施政會倍增困難。
冀望新的一年,政府在施政上能真正聽取民意後才作出決定,亦希望泛民在一些民生議題上,比如公共事業的監管等,能夠提出更正面與可行的建議。縱使在這樣有限的民主中,仍可塑造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