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舌: 泛政治化的悲哀

2017年10月
作者團隊:雷競業博士 中國神學研究院神學科副教授, 梁永善牧師 基督教銘恩堂創堂牧師, 梁林天慧博士 香港城市大學講師
顧問團隊:許朝英先生 宣道出版社榮譽社長, 李炳光牧師 香港基督教循道衛理聯合教會, 吳思源先生 愛百合有限公司牧養總監

夏季已到盡頭但立法會仍未復會,社會卻已經充滿矛盾,叫人憂心的是九月剛開學,自殺個案頻頻出現;一連串的司法覆核更成為眾人關注的議題,前一陣子十多位青年學生與民運人士被律政司要求重審而加刑,社會中噓聲及支持聲四起,好些市民因政見各異似乎變得勢成水火,難容得下不同的意見!

風季已經不是司空見慣,人為的空氣污染、碳排放加劇為全球增加了極端天氣,看到颶風頻襲美國把渡假區夷為平地叫人觸目驚心,而「天鴿」讓港人重温十號風球的挑戰,這次值得感恩的是天文台精準的預測,各救災部隊嚴謹的效力,使颱風未為城市帶來過大的傷害。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某些大廈一整行的窗因風力而全部破碎,不能想像住在裡面的家庭會有甚麼經歷,我想到建屋時打好根基,及以優質產品與手藝去建築的重要,而房子的質素與其外觀與裝潢往往是兩碼子事,慶幸本港有較完善之質量控制和審查系統,面對需要繼續大量加建房屋,冀望這些質量保障基制能維持有效,造福市民。

建築穩固的生命

要建築穏固的建築物要有技巧,但建築穏固的生命就更加困難;香港建築物的防風能力是世界一流的,但香港人的抗逆能力卻令人擔憂。自殺個案在社會此起彼落,叫我們明白家庭問題和精神健康問題持續嚴峻,特別引起社會關注的是近期教育局副局長的兒子墮樓自盡的事件,相信副局長是教育界人士,必也悉心教育孩子,可惜兒子也敵不過抑鬱病的煎熬。

讀者也許會認識一些因成長遇到困難而患上抑鬱症的年輕人,那種病情輾轉向下,難以預測,真不為外人道。在競爭激烈、注重學歷、職場重視衡工量值、績效考核的本港社會,即使做了完善的生涯規劃也難免會失腳滑跌;身負惡疾的年青人,就更容易對前路感到絕望。

政府官員作為公眾人物,理應準備好受到外界的抨擊。不過,為何有青年人在這悲劇的發生後,公開出言嘲諷?有人以言論自由、人權等原則去就這些行為作出辯解。是否為了追求民主自由便可以不理人道?或者連文明和人與人的基本彼此關愛也可放下?本來港人正正不滿國內某些人物的種種不文明表現:如搶著吃東西、路邊見到別人跌倒也漠不關心等,稱這等為不文明、不人道的醜態,但現在這嘲諷事件發生在本地的高等學府,實在叫人惋惜!

教大譴責冷血大字報

另一邊廂,教育大學校長在事發後立即極力譴責,並表示如果是教大學生幹的,會開除該學生的學籍。我們覺得譴責是應該的,但在未查清楚犯事人是誰、有何動機等前,校長就繞過該校常規的紀律程序,而判下大學的終極懲罰,又是否適合?更有傳聞指有些中小學校長說以後不再錄用教大的畢業生,這是否古代誅滅十族酷刑的現代版?如果真有其事,這些校長的表現較貼大字報的行為,更令人失望
無論是貼大字報的行為,或是事後一些要對犯事者趕盡殺絕的言論,都反映了香港社會今天「泛政治化」的悲哀。本來是一宗家庭慘劇,貼大字報的人卻硬要把事情形容為上天的政治審判;貼大字報大概是個別人士一時憤慨的野蠻行為,卻成了一種政治歸邊的表述機會,要把大字報事件與港獨運動,或近年的一些對抗政府的公民運動連在一起,藉譴責來表達對政府的忠心,或是為大字報事件辯護去表達對政府的不滿。

每事成政治表態機會

無論是藍營或是黃營的人,應避免把每件事都變成政治表態的機會,更不應把政治立場的爭執變為一種人生攻擊的藉口。一個人的政治取向成因往往出於多重考慮,就算我們覺得對方的意見不合理,也不用把對方定性為十惡不赦的邪魔。

不要評斷別人

「不要評斷別人、免得你們被評斷。」、「用甚麼量器量給人,別人也用甚麼量器量給你!」是至理明言,更有老師曾勸戒我們不要用一個指頭指摘別人,因在那一刻三個指頭正指向自己,隨著人逐漸成熟,我們漸漸了解到自己挑剔別人的地方,也可能是自己也最容易犯上的弱點。

讓我們堅守仁愛丶人道精神為香港的核心價值,不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態度指摘人,更不要因追求某種理想(如民主),而採用放棄原則的手段去攻擊對手!當然,如何多注重內涵和品格、關注自己和家人的情緒和身心狀況,多一點同舟共濟的精神也是需要我們一起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