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服務: 經歷祈禱力量 見證福音大能

2017年9月
◇陳泳薇

「人人都可以祈禱,祈禱不是信徒的專利,只要你信這個世界上有上帝,你就可以跟上帝很接近……」擁有多年心理輔導經驗的余德淳博士說。

「輔導跟祈禱最大的關係,是在輔導方法已經很渺茫,心靈要找一個空間。所以就算來接受輔導的人,沒有宗教信仰,我都會建議他祈禱,因為當許多方法已經靠不住,何不試用一個資源,就是心靈。」專長於情商管理的余博士分析說,「輔導員的話,來接受輔導的人一般都會聽過,例如要冷靜、想想以往最受落的話⋯⋯,但現在對方的問題是不安,這個不是理性的問題,我教不了他如何面對。但祈禱就如平日在煩惱、痛苦時,自己內在對話,這個說法一般人都會接受,因為他們知道已經是盡頭。」

他舉例說,一個失眠的人,當食藥已經幫不了他,既然無方法可以解決,倒不如試試祈禱,反而這樣可以開拓一個新的領域,「我常跟找我輔導的人說,你祈禱其實沒有蝕底,就當如自言自語也好,但是結果可以是令你意想不到!」

祈禱解決問題

他進一步解釋,祈禱可以令人清醒,甚至看到希望,尤其在混頓時去祈禱,因為祈禱要說真誠的話,人自然會變得清醒,例如說現在想到的是甚麼、最掛念的是甚麼、或最擔心的是甚麼,清醒後發覺,如果有一股力量出現就好了,而那股希望正好製造了逼切的程度,結果那失眠的人,說禱告很有效,「我祈完禱,昨晚睡得很好!」余博士便會跟對方說,這是上帝給予的恩典。他概括估計,佔一半以上找他輔導的人,靠著祈禱可以解決問題!

人不能自救

「當人放低信與不信的包袱,想一想自己是一個有靈魂的人,存在有一個很高的條件,就是可以跟神對話、對談,這不是因為人叻,很蠢的人也可以,所以如果你不是太蠢的話,你都可以。嗌救命所有人都會,不用練習,祈禱即如叫救命,因為自己不能自救。」基督徒為何在無能為力的時候,仍然可以安心,因為有後盾。「祈禱就是一個後盾,人可以重新開始,例如再進修、轉行!」余博士非常感恩,可以向人介紹到一個永遠的出路!

基督教是可體驗的宗教

然而,余博士強調絕不可以就此停步,一定要知道祈禱的對象,「如果不上教會、不聽講道,只是自己模擬一個神,很大機會可能模擬錯了,當那祈禱對象就如黃大仙一樣。其實基督教的神是可以被認識的,不是靠估的,否則你會發現你的祈禱會有一種虛無的感覺,像是對著空氣說話,例如神的性情如何,若你不知道,你就很容易有內疚,或是多疑自己重覆祈求,上帝會否不理睬呢,因為不認識,所以會用人的想法去想像。」對神不認識,祈禱那來安心?

基督教是一個體驗和可以體驗的宗教!不是誦經式的宗教,「信心不足,可以祈禱求天父讓自己再開放一點,如一扇門,只開少少,空氣自然不足,把門開大一點,感覺截然不同。」此外,多讀聖經,了解上帝的話,禱告愈得力!

先求改變自己

有好些初信的人擔心自己祈禱說得不好,用了保祐、「靈驗」的字眼,或者希望某某改變,余博士建議,最重要是由自己改變開始,經常想環境改變,有時不大可能,「上帝可能要你自己改變,當你改變到與某人的想法愈來愈似,你看的世界可能已經不同了。」

出現神蹟

多年來接觸不同的個案,有令余博士十分難忘的,「有接受輔導的人覺得祈禱有用,介紹給家人,這個是非常感恩的事。其實當人祈禱,心情可能都不同了,以前擔心的樣子沒有了,家人是看到的,一般人認為這個改變很奇怪,但這我們稱之為神蹟。」

他更舉了一個實例,「有一位男士被人呃錢,要借錢渡日,又因為手震的問題,要看精神科醫生,緊張到極限,睡不到覺,他找我見面,坦承以往曾上教會,因為人生太順利,忘記了要依靠神,但被騙後無助的人生,透過祈禱,再沒有埋怨,他自言這事令他返回上帝身邊,錢是少了,但是快樂多了,相當奇妙!」輔導是助人排難解紛,更厲害的排難解紛是改變了人的人生觀,這是輔導做不了!余博士喜見曾接受輔導的人,在再次接見對方時,對方的心情大不同,「不是因為事情解決了,而是在祈禱裡,心靈打開了!」

弄清稱呼的是誰

他強調,「祈禱是不用識的,只有肯唔肯,最重要弄清楚,稱呼的那個是誰,如果你稱呼祂為神,即是你自己是人,那就可以祈禱了。因著你的稱呼,影響你的態度,既然稱呼是神,你便會尊敬祂,你知道神的能力高過你,最重要的是你想說甚麼,神是知道的﹗那為何要說?」

即時的祈禱是最好

「因為這是一個關係,即如一個小朋友告訴媽媽自己肚餓,媽媽會很高興,因為小朋友這樣做是代表對媽媽的信賴,即使小朋友不說,媽媽其實都會留意到小朋友的不安,知道小朋友肚餓,但是小朋友願意開放告訴媽媽,代表信任媽媽。所以不需要怕在禱告裡把事情完完全全說出來,即使在禱告裡或喊或笑,這樣毫不保留的表達出來,你才會注意到自己。喊原來代表自己是這麼傷心,壓抑可能是不自知的,你說時是笑的,原來那件事令自己那麼快樂,當你願意表達才明白自己擁有這感覺,所以祈禱不一定在早上或是晚上,最好是即時,因為即時的情緒是最真摯的,過久了會變成敍述。」

余博士接著說,「有些人表示祈禱覺得悶,正正因為是敍述。敍述時用很多記憶,於是令人累,更覺悶,但若是即時的話,不一定需要閉上眼睛,反而建議找一個地方,你可以專注的,然後講出來,深信上帝必定聽一個人開聲祈禱。」那怎樣知道祂是正在傾聽呢?「停就可以了,像是你去山谷,會聽到回聲,你稍為停頓,你的心情會跟著你所講的話有變化,突然平靜了或是心跳沒那麼急速,好像是愈講愈慢。相反如果你跟我說話,講到某個人好嬲,說話的速度會很快,講到難過的時候,一定說得很慢,但祈禱的快慢是即刻正常化,沒有人用急口令祈禱,因為心靈是有效應的。」

至於祈禱有否特定格式﹖余博士回答說,「我當然可以逐字逐句教人祈禱,但無人會喜歡跟著唸,因為那個不是你,祈禱是你自己與天父之間的關係,這跟其他宗教的諗經不同,諗經你會覺得神的距離很遠很遠,但是祈禱,有清晰的對象,不會是虛無但飄渺。」上帝愛人,讓人有這寶貴的祈禱權利。

但當天父沒有回應人的祈禱,那又怎辦?「你先想想,你稱呼祈禱的對象是神,神用聲音回答你是其中一種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如果我們每次都期望神用唯一的方式回答我們,這樣會有一個危險,就是你認識的神太少、太窄。」余博士對於祈禱感到失望的人,有自己一套理論:「上帝立即幫助你,祂絕對有這個能力,不過若是上帝沒有立即幫助你,祂遲多久幫助你,就有多久好過即刻幫助你﹗好難明白﹖我舉例,你希望孩子可以努力讀書,但是兒子仍然逃學,過了兩年後,孩子沒有再上學,在外面做一些散工,求的好似幻滅了,但孩子卻在外認識了一些朋友,那些朋友帶他上教會。你會發現兩年後,天父把孩子改變,而當中的改變遠遠超過你所求的,不是一個肯讀書的兒子那麼簡單!」

恆切禱告

他補充說,天父即時幫助你,有即時的好,若不是即時幫你,可能需要一個配合點,你所祈求的範圍可能太小了,「當我有輕微的失望,我會跟自己說『這件事不如理想中出現,可能有更好的會出現』,所以耶穌叫人恆切禱告是有原因,當人經常為同一件事祈禱,就正是訓練耐性,耐性愈大,見到結果的機會就會愈高,所以超過所想所求的結果是會出現的,也因如此要有團契,就是要有人鼓勵。人人都心急,最希望可以即時獲得回應,但立即回應又可能被解釋為好彩,否定上帝的工作,甚至有些人會表示,早知就不用祈禱喇!」祈禱都是窮一生學習的功課,需要經常操練。

參與「祈禱暨動員大會」

10月22日將會有一個很好的操練機會,因為「香港福音盛會2017」在香港大球場舉行「祈禱暨動員大會」,當天余德淳博士也會到場分享見證。問他將會分享甚麼﹖他指,有一半以上的基督徒曾因為帶人信主而感到灰心,因為很多人不懂得處理被拒絕的感受,亦有些基督徒是較為「面皮薄」的人。他坦言在這方面自己比較擅長,「因為我的工作經常被拒絕,我是做輔導的,有七成來輔導的人是會甩底的,所以自己慣常要處理被拒,或是常常作好心理準備。」所以今次他希望分享一些與別人接觸的經驗,如何不受負面的情緒,障礙溝通及邀請新朋友參與聚會,「或許上帝喜歡的,不是你帶新朋友出席佈道會,而是讓未信的人看到你大發熱心的叫人信耶穌,甚或你邀約的對象沒有赴會,但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啟發對方反思,『你為何這麼熱心講耶穌,願意花時間傳福音……』,其實邀請人信主,是一種好的生活習慣,讓我們一起努力。」

余博士相當支持「香港福音盛會2017」,「佈道會可以令基督徒改變,大家會勤讀聖經,免得新朋友決志後問很多問題時啞口無言,而且佈道會提醒我們要有見證的生活,讓別人看到自己就覺得信耶穌是值得的。」最後,他說,「上帝給予我們信心和能力,能力就是主動聯絡朋友或是打電話邀約出席佈道會;熱心就是不要那麼容易灰心,看到多一個人信耶穌的快樂。」他鼓勵大家積極邀請未信的家人及朋友出席11月30日至12月3日的「香港福音盛會2017」佈道大會,一同見證福音的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