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舌: 建設性和理性的批判

2017年9月
作者團隊:雷競業博士 中國神學研究院神學科副教授, 梁永善牧師 基督教銘恩堂創堂牧師, 梁林天慧博士 香港城市大學講師
顧問團隊:許朝英先生 宣道出版社榮譽社長, 李炳光牧師 香港基督教循道衛理聯合教會, 吳思源先生 愛百合有限公司牧養總監

炎炎暑假,忙碌的港人紛紛離港渡假去,把機場無分日夜均塞得滿滿的,最近留意到不少市民習慣每年安排好幾次外遊,而日本似成不少年輕家庭的首選,被命名為「第二個家」,另有不少青年小伙子嚮往遊學和流浪生涯,也聽到不少在職朋友申請數週大假到某些國家作深度遊,總而言之旅遊對於香港人來說,基於種種的原因已似靡然成風?當然能透過外遊舒展身心是眾人的需要也是有益的,只怕即使在旅途中,我們也放不下急躁的步伐,或因購物而四出「血拼」,也未有抓緊機會與家人深入交談,更遑論靜觀、欣賞主的創造了。

因暑假議會休會,耳根能較為清靜,但眾人皆知社會上的分歧仍然很深,無容置疑,新特首及領導班子予人有魄力、實幹的印象,更像少説話多做事,唇槍舌劍、針鋒相對的場面似乎減少了,但只要我們稍為瀏覽一下媒體:任何熱門討論議題,如一地兩檢、委任官員、近期的林子健事件…… 均能找到南轅北轍、壁壘分明的言論及立場,不少是圖文並茂更加上卡通短片製作的;充份發揮多元化媒體的優勢,讓讀者就某種觀點理解,並思考事件發展的始末。

明辨思考

市民在不斷接觸兩極化言論之際容易感到困惑,在此可參考一下香港推行不久的通識科中學教材,其中提到明辨思考的重要,正因「明辨思考」的過程重視實據:面對社會事件的眾說紛紜,最好是由讀者擁有第一手資料,基於讀者的親身經歷,或研讀可就議題作岀更扎實的結論,明辨思考同時强調有需要參考其他資料:包括多角度的甚至是抱有相反看法者的觀點,作佐證或支持,在作岀結論或批判前總要理解:看事物宜情理兼備,勿因人廢言、純粹訴諸感受作岀判斷丶避免「一窩蜂」去認同好友的看法;最後,宜了解社會事件的成因(甚至誰是被害人、誰是加害別人者)大多極之複雜,不宜動輒將一件社會事件,與另一件事扯上百分百因果關係。當然我們或會欣賞一些港人為自己的信念、守護社會的法制和公義付出代價,但同時我們也可能領略到上帝的公義,不能輕易地彰顯於人的審判和法制中。

香港人常見的審判方法,是以偏概全的把別人定罪。比如說,有些人確會因貪愛利益而為政府說好話,但不能因此把所有支持政府個別政策的人定為保皇黨,也不應因為某些警察的惡行,而把全港警隊視為黑警。另一邊廂,有些示威人士確會罔顧法紀,但不能說所有的犯法都是犯罪,我們也要問法律是否公正。在一些社會議題上,同樣應避免「口號式」的定罪,比如說反對同性婚姻就等同歧視同性戀者,或者說支持環保就等同阻礙經濟發展。

建設性的批評

當我們要批評政府時,不宜漫罵,而是把核心的憂慮陳列出來,最好更能指出其他的方案。比如最近一地兩檢的問題,有些人把西九龍站中設中國關口和執法區形容為割地給中國,但法理上香港本來是中國領土,何來割地說法的根據?不過,張達明在眾新聞網站中指出真正的問題,在於政府一地兩檢方案的法律跟據,是人大有權補充《基本法》沒有列明的政府權力,按這先例,有甚麼能限制政府藉人大的釋法無限地擴張它的權力?另一方面,劉進圖在同一網站中提出一些推行一地兩檢的方案,並不需要在香港境內設立內地執法區。無論劉先生的提議最終是否可行,他表達了一個建設性批評的榜樣。可惜,政府至今未有回應《基本法》對政府權力的限制,似乎也不願意去討論其他一地兩檢方案的可能性。

以理服人

有人會說,面對一個蠻不講理的政府,理性批判還有用嗎?一方面,我們可以反問,漫罵有用嗎?怒氣發洩或可帶來一時的快感,但往往使對方以更激烈的行動回應,不但沒有建樹,也會使我們本來的目的變得愈來愈模糊。到底我們發聲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公義,還是為了香港社會的好處?假如政府顯得蠻不講理時,我們更加要以理服人,縱然要輸掉了權力鬥爭,也不可輸掉了自己的人格和理想。

聖經中提到一位名叫迦勒的名將。他作為上帝僕人的榜樣,與約書亞一起力排眾議,主張以色列人放膽攻入上帝應許之地,縱然未獲國民接納,迦勒繼續按信仰而行,並繼續篤信上主的應許。聖經記錄了他八十五歲高齡時仍然健壯,終得進入迦南並取得希伯崙高地為業。迦勒的專注、堅信當然值得我們敬重,但在眾人背棄並否定他的獻議後,他對族人的認同與包涵丶陪伴著他們走曠野路、吃苦卻仍然順服、信賴主的應許、數十年來生活在族人當中,更讓身處現今世代的我們有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