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 言語傷害可以有多深?

2017年9月
專題策劃及撰稿:梁家如、伍志婷、袁素萍、李懿、陳泳薇及周簡艷珍

言語是人類最常運用的表達方式,不過言語的力量實在不可輕看,尤其不恰當的說話,帶來的傷害實在難以估計,尤其是對兒童與青少年人。

到底言語傷害對我們有甚麼影響?一般而言,言語傷害在家庭方面,例如夫妻間的互相指責,會破壞感情,甚至造成婚姻破裂,而對於長者,他們會覺得兒女嫌棄自己,因而產生挫敗感,亦可能引至抑鬱或者自殺傾向。

至於職場上,如果老闆對員工長期責罵,會破壞團隊凝聚力及影響員工們的工作效率。此外,有研究指出,語言傷害可誘發心慌胸悶、呼吸急促、哮喘,嚴重的會引致心臟病發作等等。

自我形象低落

除了以外,兒童會因為父母的指罵,令他們的自我形象低落,同時他們也會感受不到父母的愛,而形成缺失。如果兒童長期生活在語言傷害下,有機會出現不懂控制情緒、不能清晰自我表達、神經質、逃避責任等行為。根據哈佛大學一項研究表示,父母的辱罵會產生精神上負面的影響,因大腦所接收的負面訊息令其感官系統發展受到抑制,導致兒童對於辱罵、圖象,甚至痛苦的感覺不具敏感和感官系統功能不完全,繼而產生憂鬱、焦慮及語言表達障礙。

引致心理疾病

言語傷害對兒童大腦造成的損傷,如同棍棒石頭使骨頭碎裂般。有些孩子性格較偏激固執,不經意地將父母說話放大,使他們產生憤怒與反叛心理,這種不良的心理影響著待人接物,日後可能令兒童成為憤世嫉俗,甚至窮凶極惡的人;至於內向、順從的孩子,當遇到父母的謾罵會轉化為一種心理暗示,例如他們認為我笨、懶惰、一無是處、不受歡迎等,孩子會自我否定、懷疑,出現消極的情緒,久而久之便出現抑鬱、躁狂等心理疾病。

沮喪焦慮

在學校方面,老師和同學間的言語傷害,會令受害者感到沮喪或焦慮,甚至引致他們經常頭痛、失眠和發惡夢,但卻拒絕說明發生了甚麼事,進而影響到他們的學習,嚴重者還會逃學,出現心智失常或自殘等行為。其中有些受害者為了尋求保護而誤信加入幫派便不再被欺凌,因此他們有可能最終成為社會的邊緣人,甚至是罪犯,嚴重影響社會治安。

補償自卑感

究竟言語施害者,為何會有這種的行為?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指出,人類通過追求優越感來補償自己的自卑感,譬如對於個人能力和社會地位等方面深感自卑,因此對人施予語言傷害,以發洩被壓抑的心理緊張,從控制和傷害他人過程中顯現自己的優越感。

另外有些言語施害者認為是別人犯錯,才以言語攻擊對方,但不承認自己有嚴重的問題,若對他有所批評或質問,他們便會惱羞成怒。與此同時,有些已為人父母的,當孩子不能達到他們的期望時,縱使他們努力去克制情緒,不過由於想到童年時被父母責備的情境,在盛怒之下,不知不覺地重複同樣的循環,然後陷入更深的自責當中。

生活中面對壓力是無可避免,但絕不能發泄在別人身上,所以我們需要採取合理、有節制和健康的方式宣泄出來。萬一不幸自己或者身邊的人,遇到言語傷害,應主動找可以信任的人傾訴,假若事情嚴重或發生過後情況仍未得到改善,就需尋求專業人士協助。最後不論面對任何人,我們應抱著多一份尊重、理解,用心傾聽,說話前要三思,遇事要講道理,生活將會變得更和諧與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