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之窗: (科學與信仰) 太陽系中的第九個新行星

2017年8月
◇黃小石

七十年前上小學的時候,聽老師說天上的太陽月亮星星都沒有在動,動的是我們自己。我想明明太陽每天都在動,怎麼說它沒有動?老師告知我們「相對運動」的概念:我們只能知道彼此相對位置的改變,但是看不出來到底是誰在動。(後來知道到底是誰在「轉」卻是可以分辨的)。同時他又告訴我們說,天上還有別的星和地球一樣,是會動的,為此它們被稱為「行星」,太陽系中有九大行星。我晚上出去看了許久,連一個行星也看不到。雖是如此,心中仍是充滿了驕傲:自己認為是個有科學知識的人。會講和真「知道」是兩回事,那時連什麼是「行星」都不知道,直到進了大學,才知道「行星」乃是會在星宿中沿著「黃道」「遊走」的星,就是說它與星宿之間的相對位置會改變的,和太陽月亮一樣,只是慢得多。

當然這些星星並沒有在繞著地球轉,而是繞著太陽轉。從地球上看來,這些行星有時順著太陽動的方向動(它的軌道在太陽與地球之間,就是在太陽的「前面」),有時它又會反著太陽的方向動(它的軌道在太陽的「後面」),所以從地上看起來,它在軌道上的速度不均勻,有時甚至還會倒退(Retrograde),無怪乎「行星」的希臘文(Planetes)原為「流浪漢」的意思。

古人早已看見了五個行星,就是金、木、水、火、土;按其與太陽的距離,排行是水、金、火、木、土,以水星離太陽最近,地球在金星與火星之間 。這些行星不用天文望遠鏡就可以看得到。有了望遠鏡之後,我們又發現了天王星與海王星,一共有八個行星。海王星離開太陽的距離,是地球與太陽距離的三十倍(30AU),難以被看見。海王星的發現不是先出於直接的天文觀察,而是由於天王星的軌跡出現一些異狀,不完全符合牛頓重力定律,顯示在其外側可能還有其他的行星存在,才終於被找到的。

當科學家再仔細觀察天王星的運轉,發現單單只有海王星還是不足以解釋天王星軌跡的遷移,同時海王星的軌跡也有些異樣的擺動,好像受到了另外天體的重力牽引一般,於是又開始尋找外側其他的行星,因為深信重力定律雖然是不能看見,我們也不知道重力是怎麼產生的,甚至不知道它是什麼(它源於「時空的扭曲」──這些字詞,我們會說,但是不真明白其含義),但是我們深信它是可靠的,靠著這信仰幫助我們了解許多我們不能解釋的現象。

九個行星的位置

到了20世紀初葉,天文學家開始推測這第九個行星的位置,1930年美國人湯博(Tombaugh)經過仔細的觀察和分析,終於找到了,並定名為「冥王星」,其英文名字(Pluto) 與迪士尼卡通中那隻討喜的笨狗同名,深得許多人的喜愛。

冥王星離太陽遠達50AU(約50億英里),現在我們發現在那裡(凱泊帶- Kuiper Belt)還有許多其他的天體(彗星就是從那裡來的),有的比冥王星還重,但都不算是行星,那麼冥王星真是一個行星嗎?幾年前(2006年)國際天文協會將冥王星自九大行星中除名,把它降級為「矮行星」。因為在天上會在恆星中間「走動」的天體並不都是行星。天文協會定規行星一定要合乎以下的幾個條件:

1. 行星一定要夠大,以至它的重力可以把組成那行星的成分擠壓成為一個圓形的物體。幾乎所有的小遊星、隕石、彗星都不合這條件,但是冥王星這點是合格的。

2. 一個行星必需能夠把其軌道上所有的殘留物質掃空,使得在它的軌道上只有這個行星在運動,所以冥王星及小行星帶中的一些「矮行星」,如「穀神星」,雖體形是圓的(合乎第一條件),但不合這第二條件,所以不是行星。

3. 一個行星的週期當不受另一行星的重力鎖定下運轉,而基本上只被太陽的重力場控制,太陽系中的天然行星當在黃道面上繞著太陽運行,所有行星的衛星(月亮)都不合這條件,所以它們都不是行星,冥王星也不合這條件。冥王星的週期被海王星鎖定,海王星每繞太陽三圈,冥王星則繞太陽兩圈。再加上太陽系中的天然行星,當在太陽的黃道面上運轉,表示是在太陽系旋轉氣塵中自生的。大多數彗星就不合此條件,冥王星也不合此條件。所以也有人建議把冥王星列入凱泊帶物體,像有些彗星一樣。

定義的名詞

行星當然只是一個可以自由定義的名詞,在這定義下,冥王星不合格,我們的月亮也不合格。定義是為了分類的方便而「隨意」制訂的,比方說:若我們把一切會飛的動物都定義為「鳥」,那蝙蝠、蜻蜓就都是「鳥」了。若認為這定義不好(把太多不同類的東西都雜放在一起),把「鳥」重新定義為「有兩隻腳,一對翅膀,體上有羽毛,沒有牙齒的暖血卵生脊椎動物」,蝙蝠就不算是「鳥」了。「生命是什麼?」是另外一個好例子,在生命不同的定義下,有些「活物」就不活了。

「我們究竟有幾個行星?」也是一樣,只是為了分類的清晰、方便,科學家仔細定義什麼才算是行星。其實冥王星也不必為其除名於行星之列過分地叫屈,在2005年一月所發現的「瑞伊士」(Eris – 鬩行星)也被納入在矮行星之列,「瑞伊士」的直徑約二千五百公里,與冥王星差不多,卻比冥王星重27%。它也有一個月亮,可是它的偏心率(eccentricity)高達44%,而且軌道與黃道面的交角超過44度,在國際天文學會2006年 所決定的行星定義下,「瑞伊士」也不算是個行星,那冥王星就更不夠資格了。

先相信後才見

當科學家分析在凱泊帶中一些「類鬩行星」的軌跡,發現有許多的異樣(就是與太陽系的重力場不完全吻合),2015年加州理工大學的天文學家Batygin和Brown宣佈他們藉電腦的模擬,發現在太陽系的外緣另有一個行星存在的證據。這「行星-X」可能比地球重10倍,離太陽遠達1000AU(橢圓軌道),它繞行太陽的時間約一、二萬年。若是真被找到了,就將是太陽系的第九顆行星了。還有第十顆行星嗎? 科學只能告訴我們還有沒有,但是不告訴我們「能不能」有。

太陽系中還有沒有其他的行星呢?這就得看太陽系中所有已知的天體的運轉,是否完全合乎牛頓的重力定律了。我們相信這定律是絕對可靠的。在科學界,我們常是先相信,後來才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