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線: (耶穌論語) 天道即謙道!

2017年7月
◇姚錦燊

老子《道德經》10章:「載營魄抱一(道),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鑒),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為玄德。」

白話意譯:「你能懷抱天道,專一攝持軀體,使形體和精神調和不分嗎?你能保有全真本性,像嬰兒一樣純樸嗎?你能洗滌垢慾,恢復澄澈無瑕的心體嗎?你能無為治國、無私愛民嗎?當你憑天賦的感官接觸外物時,心能隨順嗎?你能大徹大悟,行事不憑小智小謀嗎?因為生長萬物、養育萬物、引導萬物的是天道,所以我絕不將萬物據為己有,仗持己力,自我操控,這種涵養稱為至德!」

老子原書是寫給稱為「聖人」的統治者看的,所以常有「愛民」、「治國」等語句,古人相信,國家的有效統治在於有沒有賢君,但賢君須有品德,如《禮記》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可是老子看仁義道德是虛偽的東西(如19章),賢君所須秉持的,應是「無私」天道,而不是禮教規條;所以老子並不是教人修「身」(遵從禮教),而是教人修「心」(無私天道)。

修心的方法

前半章是說修心,下半章才談治國。用無私天道修心的方法,有六種境界:

一、秉持道使軀體和精神協調;
二、心性純樸,不懷私慾;
三、心思清澈,不存私見;
四、行事不存私心;
五、用感官照應外物,心意隨順;
六、不運用機心智詐去認識大道。

由這樣的一個聖人管治國家,他就能秉持「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的大原則。(這幾種修心之法,下面各章仍會繼續探討。)

但是老子談修心的背後有一個主調:「原初」人性是好的,稱為「自然」,人性只要回復淳樸,如同嬰兒就是大聖大賢,因為人性根源於天地的道體。

因此本章認定了,先天心性具備一些「特有」功能:
一、能夠「抱一」(懷抱天道)不析離;
二、能如嬰孩般「致柔」(純一不雜);
三、能如「玄覽」(明鏡)觀照事物;
四、能夠「無為」(不存私心);
五、能夠「為雌」(柔和隨順);
六、能夠「無知」(不墮詐智)。

但用理論架構去解釋,任何人性必須本身具備某種有效「條件」(哲學稱為能),才能產生某種預期「結果」(哲學稱為所)。抱一、致柔、玄覽、無為、為雌、無知等德性,既不存在於先天的人性中,人又如何能藉修心以達至無私?

22章說:「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長!」

懷抱天道

人須撇除「自我」的蔽障,才能懷抱天道,此即是說,天生的這個自我,本身並不包含懷抱道的條件,而且更會形成懷抱道妨礙!老子的論證,進入一個思路的拐點:懷抱天道本該是人生追求的終極,但是這個遠大目標,並不符合人性本有的天賦。老子的懷抱「天道」,實質上只是懷抱「謙道」,認定人的「自身」是得道的障礙!

按聖主耶穌啓示,懷抱天道,本應也合符人性的原初本質,這是人類始祖初被創造時的光景,不用追求。後因始祖犯罪,遠離上帝,人性才失去懷抱天道的能力。

說天道即謙道,此何其大道,如主耶穌門徒所說的:不以自己為義,卻「以上帝為義」! 遠離上帝的人類,自己追求生命「提升」上達天道,這就是以自己為義,不以上帝為義了。聖主耶穌說:「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學我的樣式。」妙哉,天道即謙道,即主耶穌聖道!人之智巧何其有限,如老子所說,只屬「小知」,不能自誇。周公同時期的希伯來聖君大衛說:「耶和華啊⋯⋯願他們(人類)知道自己不過是人!」

[讀者互動]問題:你認為人類可憑自己的力量,自我提升,上達天道嗎?將答案寄回或傳至本報,即贈《耶穌論語》(耶穌談話全記錄)。本專欄從漢代語境講述福音,用中華文化思考信仰,歡迎回饋:kamsinfo@hkst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