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線: (耶穌論語) 天地親和,萬物歸一!

2017年2月
◇姚錦燊

本專欄從漢代文化講福音,因為耶穌生於古稱大秦之羅馬,正值漢朝。漢朝信道者從《耶穌論語》及使徒教訓,得知上帝為萬物創造者以及耶穌為人類救主後,研判老子《道德經》,從無神的宇宙觀走出來,轉從耶穌讀經史,看見上帝創造的洞天。

老子《道德經》第5章引發宇宙觀的思考:「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芻狗」按莊子《天運》用法,指草紮的狗,用於祭祀,用完棄掉;比喻天地對萬物無愛無憎,生殺由之。自然現象使老子反思:「天地不仁。」

「仁」即仁愛,引伸偏愛,但仁字在老子思想的地位不高,老子有一個更高標準:「公」,天地之理,大公無私。從公平看,已生者逝,讓未生者出來,天地減損萬物之有餘以添補萬物之不足,是對個體「不仁」但卻成就全體之「大仁」,莊子《齊物論》:「大仁不仁」,《天運》:「至仁無親」,可作註解。老子甚至說,理想政治也是「聖人不仁」。

天地為何如此?老子說是本然。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橐籥」是冶鑄金屬的風箱,一抽一拽,鼓動源源不住的氣流,萬物就是如此生生不息、生生滅滅。

老子不想多說仁與不仁:「多言數窮,不如守中。」「中」應是「沖」字通借,呼應前一章「道沖(虛也)而用之」。意即大道就是這樣,多說和多做沒有用,不如抱守靜虛。

老子所考察的宇宙就是我們的世界:生殺不斷,毫無憐憫。天地有生生之德,亦有戮殺之怖;大道公平,但不講「親和」。如此天地,人生乎其間,怎能安心和悅?苟能與之相和,也只是協和、調和,或是怖憟懾和,而不是天地父母之和悅親情。

聖主耶穌卻從另一角度講天地造化:上帝的創造本是要使宇宙由「混亂」轉向「秩序」,宇宙「空虛混沌」,上帝使它成為晝夜分明、海陸分隔的大地,讓各種生物有棲息所,透露對眾生愛惜之親和。

上帝原初想與受造物親和同居。希伯來經典《箴言》說:「在耶和華造化的起頭⋯⋯我(上帝的智慧)⋯⋯踴躍在他為人預備可住之地,也喜悅住在世人之間。」同居,就是表現最高程度的親和。

但是人類拒絕上帝,天地與上帝斷離!

上帝不能住在人間,「受造之物服在虛空(徒勞挫折)之下,不是自己願意」的,天地不仁,是因為天地與上帝斷離。

老子的思想沒有上帝,所以他只從一個封閉的宇宙思考天地之不仁,萬物只能以個體承受之「不仁」去達至全體「大仁」,但聖主耶穌卻給我們啓示一個開放、親和的宇宙:上帝以造物者浩瀚親和之愛「介入」不仁之天地。

就是天父日夕守候家門,等待浪子歸回!

在不仁的世界,上帝以親和之愛介入,《耶穌論語》說:「要愛你們的仇敵⋯⋯因為他(天父)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壞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世界上有敵人、壞人、不義的人,上帝都愛他們,等待他們歸回。

超乎想像,上帝還為他們付出自己,「在十字架滅了寃仇」,就是上帝自己釘在十字架上為世界贖罪,使萬物與自己親和歸一,直到永遠。

與上主親和歸一的天地將會這樣:「豺狼必與綿羊羔同居,豹子與山羊羔同臥⋯⋯獅子必吃草與牛一樣。吃奶的孩子必玩耍在虺蛇的洞口⋯⋯在我(上帝)聖山的遍處,這一切都不傷人、不害物,因為認識耶和華的知識要充滿遍地。」誠心所願。

[讀者互動]問題:老子和耶穌的宇宙觀怎樣不同?你怎樣選擇?答案寄回或傳回本報,即贈《耶穌論語》。信仰交流可電傳:kamsinfo@hkst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