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線: (耶穌論語) 知識、慾望,是文明病徵!

2016年12月
姚錦燊

本專欄從中國古代文化語境講述福音,將耶穌教訓植入漢代。耶穌生於古稱大秦的羅馬帝國,時值漢朝,本文寫漢朝信道者,從一本載錄耶穌言行的《耶穌論語》及口述使徒教訓得聞福音,由經史入道,安身立命於上帝的救恩。

看《道德經》第1章談宇宙,是關乎物理的世界;第2章說世事,是關乎情理的世界;第3章論治民,是關乎人類的世界。但在第3章卻有一些話,不太容易理解:

「不尚(推崇)賢(賢能),使民不爭;不貴(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展現)可欲(可愛之物),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不多思慮)⋯⋯弱其志(消弭鬥志),常使民無『知』(知識)、無『欲』(慾望)。」

理想的社會,本來就是要達到無「爭」、無「盜」和「不亂」,但是這裡為甚麼會說了一些反智慧和反文明的「反話」:

社會要沒有爭奪,就不要推崇賢能!

如果世上沒有財寶,就沒有盜賊;沒有可愛慕的東西,就沒有禍亂!

理想的社會,是要使人民變得好像沒有思想、沒有鬥心,沒有知識、沒有慾望的愚民!

老子好像要把今日世界的禍亂,全推卸給文明建樹和社會規範。難道老子主張,人要返回原始森林生活?

當然不是。老子這些話,是針對當世一種「文明」病。

此病有兩個徵狀:一是「知識」增長,所以說,要使民「無知」。一是「慾望」擴大,所以說,要使民「無欲」。

文明發展,全賴知識,但是知識的無窮發展,卻又只為滿足無窮的慾望,循環不息地下去。

《道德經》12章描繪一幅多慾多求的圖畫,人類以官感慾望去扭曲文明的發展:「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行為偏差)!」

慾望為甚麼能夠克勝文明?

《周書‧泰誓下》這樣解說商代滅亡的原因:「郊社不修,宗廟不享,作奇技淫巧,以悅婦人。上帝弗順,祝降時喪。」即是說,商代人不敬畏上帝,不斷發展奇巧的文物去滿足慾望,上帝乃斷絕商代國運,開創了周代。

周代人民,又是怎樣生活的?《詩‧大雅‧皇矣》說:「帝謂文王,予懷明德⋯⋯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意譯是說,上帝對周文王說,我眷念你的德行⋯⋯你不自作聰明,也不玩弄智謀,只知道本着良知行事,這就合乎上帝的法則了。
在我先民看來,人慾之病,乃因離棄上帝。

耶穌聖教卻說,人要回歸上帝,才有真正的知識,不為慾望所駕馭,因為智慧屬於上帝。

早於周代的希伯來經典《約伯記》說:「上帝⋯⋯曉得智慧的所在:因他鑒察直到地極,遍觀普天之下,要為風定輕重,又度量諸水⋯⋯他對人說,敬畏主,就是智慧,遠離惡,便是聰明!」

為甚麼「敬畏主,就是智慧」?因為智慧屬於上帝,人愈有智慧,便會在上帝面前愈謙卑,願意遵上帝的法則。

當人離開上帝便會生出驕傲之心,以自我為尊,不以上帝為尊,他接不上智慧之源,便只懂得循着慾望的動力去發展有限的聰明。

先民本性純樸,追慕事情卻不在掌握知識,也不在文明器物,而在生活上要順從上帝的法則。

老子雖未知道回歸上帝之路,也已看見,單有知識和慾望是不足夠的。

老子所嚮往的靈性境界,名曰「無為」,即棄掉人的作為,讓「自我」(心靈)靜斂後撤,不沾着世界和外物,讓宇宙的本體自然呈現。

當宇宙本體呈現,人便能夠瞥見上帝之創造,自知不足,開始明白與創造主的關係。

[讀者互動]問題:你認為人的最高智慧就是敬畏上帝,這說法是否合理?請將答案寄回或傳回本報,即贈《耶穌論語》。信仰交流可電傳至:kamsinfo@hkst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