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 (社論) 兩極之間 • 取之平衡

2016年8月
專題策劃及撰稿:賴子通、趙秀華、鄧玉蘭、賴秋玲、謝陳惠珊、周簡艷珍

香港政府發展大嶼山的「第一屆工作報告」,強調平衡城市發展和自然保育,計劃表面看來差強人意,但如仔細分析,就會發現所有的項目,都是沿海發展。而大嶼山的美麗海濱,正是她最獨特的景觀、最寶貴的天然資源。在整個發展的計劃中,以填海工程,造成最大的破壞,更可能因海道和地勢的改變,帶來嚴重的天然災害。

當年長江三峽進行蓄水、截流、改道等大規模的工程,對生態環境造成極大的衝擊。因大壩阻隔及水質改變,魚類及水產受影響;又因水位提高,很多珍稀植物及珍貴文物都被淹沒。因生態環境改變,出現高溫、大旱等異常氣候。因地勢、地質受破壞,2008年汶川大地震時,很多科學家都認為,這是三峽水庫引起的。其實,當年專家已用科學分析,提出因水庫的蓄水量,高達100億立方米以上,壩底壓力巨大,很大程度會引起地震。可惜力主三峽工程者,沒有聽信警告,造成約九萬人喪生或失蹤的大災難。

據環保人士所說,大嶼山海域建造「中部水域人工島」,需要填海1,200至2,400公頃,將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三峽水庫前車之鑒,還望政府三思。當然,我們也明白,在香港人口稠密、環境擠迫的情形下,放著比港島還大84%的大嶼山不發展,也是不合常理的。想當年香港、九龍草野初開時,和大嶼山沒有分別,也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但解放後人潮湧進香港,因時制宜,高樓大廈迅速林立,才勉強安置這龐大的人口。若當時港英政府,高舉「環境保護」的旗幟,要保持小別墅式的優雅環境,大概很多人只能流落街頭。

事實上,大嶼山的人口結構,近年來已發生很大的變化,有些地方因居住環境落後,也因沒有職場可發展,大部分的年輕人,已搬離大嶼山。而留在大嶼山的人,多半不是原住居民,而是進來做旅遊生意的。就如大澳的幾條大街,雖然外表陳舊,仍保持原來的村落風味,事實上已完全商業化。「長江後浪推前浪」,歷史不斷向前的腳步,誰也不能阻擋。問題是為何發展?如何發展?

我們可以循以下的問題思考:政府發展大嶼山,增建更多住宅樓宇,是讓建築商賺更多的錢?還是要讓普通的市民,以合理的價格買到居所呢?如果只是讓富者越富,發展大嶼山根本沒有意義,因不能解決城市擠迫問題;不如留一片淨土,讓蝸居小室的市民有地方透氣。另是發展時如何落實「保育」,現在的填海及沿岸發展計劃,可否改為向山區或內陸發展?大嶼山四面環海,像港島發展半山區一樣,讓海濱保持原有的風貌,為海洋生物保持生存的環境。

上帝創造了地球,讓我們居住其中,又讓我們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的一切。讓我們發展大地的用途時,也珍惜大自然,作個聰明的好管家!

其他專題文章

專題 : (社論) 兩極之間 • 取之平衡
專題 : 天然寶藏大嶼山
專題:從《聖經》看土地永續
專題 : 大嶼山何去何從?訪問「守護大嶼聯盟」
專題 : 「大嶼山發展計劃」知多少?

2016年8月香港版內容

專題耳聽八方營商有道天倫樂親子樂兒童天地生命線智慧之窗健康寶庫世界遊蹤免費活動消息香港角聲與你勵志影視繽紛世界愛心匯點生命的旋律基督教服務喉舌佳美腳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