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子情: 蛋糕中的小確幸

2017年10月
林夕心

昨天跨進了人生的第31個年頭,每年過生日的指定節目一定少不了翻看舊照片。打開相冊,第一頁是我和兩位表姐過生日的照片。那一年,我5歲,表姐們6歲,照片上的我們看著桌子上的生日蛋糕笑得合不攏嘴,每個人手中還握著一瓶北冰洋汽水。我的記憶,也彷彿被這張照片拉回到二十幾年前的那個夏天。

小時候的蛋糕

小時候過生日,蛋糕、北冰洋汽水是標準配備。那時的蛋糕店沒有名字,朱紅油漆的門楣上寫著「西式蛋糕房」幾個字;蛋糕也沒有品牌,我們只是叫它生日蛋糕;包裝極簡單,圓形的保利龍圓盒外面套上一圈紅色塑膠紙寫著生日快樂;蛋糕的樣式更是千年不變的水果奶油口味,綿軟的蛋糕胚中間夾幾層罐頭水果,外面塗上厚厚的奶油,再用彩色的奶油裱花。回到家中,插上幾支普普通通藍白或粉白相間螺旋圖案的蠟燭許願,然後蛋糕就進了我們的五臟廟。儘管這樣的蛋糕一吃就是十幾年幾乎沒變過,但那蛋糕卻是我們每一個人童年中最美味的糕點,大概因為只有過生日的時候才會吃到。

長大後的蛋糕

不知從何時開始,生日蛋糕突然變得沒有那麼好吃,隱約記得似乎是從2004年外婆去世開始吧。那之後,兄弟姐妹開始漸漸遺忘彼此的生日,我們似乎習慣忽略日期,自然也就忽略了蛋糕。說也奇怪,自從那時開始,蛋糕的花樣卻層出不窮地變換著:乳酪蛋糕,海鹽卡布奇諾蛋糕,霜淇淋蛋糕,鮮花蛋糕,巧克力蛋糕等等,讓人眼花繚亂。
八年前來到英國,我突然意識到:蛋糕似乎與生日之間沒什麼必然聯繫,隨處可見的cafe中總是毫無意外地陳列著色彩繽紛的蛋糕。可是巧合的是,我卻出現了對蛋乳製品的食物敏感,蛋糕也因此慢慢淡出了我的生活。缺少了蛋糕的生日總感覺平淡無味,偶爾會在生日的時候忍不住偷吃一口,可隨之而來的過敏反應讓我對蛋糕望而生畏,但更重要的是小時候美味無比的蛋糕,如今卻味同嚼蠟。

藏在蛋糕中的心意

終於在兩年前,我決定自己學做純素蛋糕。這是個幸福的決定,這過程終於使我明白小時候蛋糕美味至極的奧秘。為親朋好友做蛋糕,我會根據每個人的喜好、身體的既往病史,為他們做不同款式和口味的蛋糕,並替換掉不利於他們身體健康的成分:從青檸薄荷的到玫瑰薰衣草的;從桂花竹葉的到酪梨香蕉的。漸漸地我開始懂得,小時候的蛋糕美味並不在於蛋糕本身,而是吃蛋糕的心情和訂蛋糕的人那份心意。

做蛋糕的過程需要極度專注,這樣的專注勾起我一幕幕美好的回憶:小時候最期待的並非品嚐蛋糕的美味,而是拆開蛋糕盒的那一瞬間,因為不知道同樣的保利龍的包裝裡面這一次,會是什麼顏色的奶油、什麼樣的裱花,裡面夾層的水果會是蜜桃、蘋果還是草莓,最幸福的是心中所盼的與眼前所見的蛋糕是完美契合的那種小確幸(小而確實的幸福感)。

就是這種小確幸才讓每個生日變得完美,無論為你做蛋糕、訂蛋糕的人是誰,你都確信在這個世界上,總是有人惦念著自己,將自己喜愛的每一個小細節都絲絲扣扣地掛記在心頭。這藏在蛋糕的小確幸,會化作一陣帶著花香的微風靈動地拂在心間,盼著,盼著就到了新的一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