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德國華裔下一代

2015年6月
策劃及撰稿:周簡艷珍、葉翹碧、歐耀強、莊曉斌、葉笛、鄧滿

隨著亞洲和歐洲的兩大經濟體──中國和德國,交流越來越頻繁深入,來到德國,甚至定居德國的華人也日漸增多。他們當中的一些人在德國相信了基督,加入了各自所在地方的教會和團契,不僅自己跟隨耶穌,也讓孩子從小接觸基督信仰。

這些從小在教會、團契中長大的青少年,他們的自我形象,對社會角色的看法如何?他們的心理健康嗎?基督信仰可以為他們帶來哪些影響呢?怎樣栽培他們,讓他們有自信、有美德地生活呢?

◎華人?日爾曼人?

在德國的華人教會常見的一幕是:大人之間用地道的漢語或方言交談,孩子之間則用地道的德語交談。那麼,這些孩子會認為自己是哪裡人呢?

杜塞爾多夫華人教會的任丹丹姊妹在採訪中說:「在德國的華裔青少年兒童,大多數出生在德國,或者很小就來到德國,他們的父母雙方都是華人,因此在上幼兒園前接觸華人文化較多,上了幼兒園之後,接觸的就以德國文化居多了。這種雙文化的成長過程,使得他們需要一種身分的認同,而且這種需要,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任姊妹說,她自己問過一些孩子,受哪種文化的影響多,答案都是「德國文化」。

波恩博恩華人基督徒團契的駱美好姊妹也認為,在德華裔青少年兒童存在「身分認同」的需要。他們想要知道「我到底是華人,還是德國人?」說自己是華人,卻不能熟練地掌握漢語;說自己是德國人,卻有著與生俱來的黃皮膚、黑頭髮。他們在自己身分的認同上,不是沒有一些迷惑的。

對於這種「身分的迷惑」,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受訪者給出了她的建議:帶孩子去中文教會,因為那是孩子唯一可以聽到中文的地方。孩子在那裡看到別人說漢語,會給他帶來非常正面的影響,讓他知道不是只有自己講漢語,有助於他的自我身分認同。

◎融入(Migration),不是定居那麼簡單

德國媒體這幾年常常提到一個詞語“Migration”,意思就是「融入」。這個「融入」,可不是僅僅指在德國工作、居住、購房,甚至入籍,而是對德國社會、文化有更多認識、理解、參與。如果說第一代旅德華人常常因語言的緣故,無法真正融入德國社會,那第二代的情形呢?

總結四位受訪者的意見,歸納出兩點:第一,子女融入程度和父母融入程度常常成正比。換句話說,通常父母越融入德國社會,子女也就越融入德國社會。第二,子女融入程度和家庭經濟水平成正比。此外,年齡越小越容易融入。而融入的程度越深,將來能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就越多、越廣,長大以後不會只停留在華人圈子中。

◎「最大的是愛」

雖然受訪者咸認為,在德華裔基督徒家庭的兒童,不存在心理健康問題。但是在還未信主的家庭中,仍存在個別讓人擔憂的現象,比如因為父母壓力大,在家庭中對孩子造成了不良的影響,孩子甚至因此鬱悶不歡。基督教的信仰不僅能在成人間帶來愛,營造和睦,也能藉著充滿「愛」的家庭,帶給孩子很多正面的影響。駱美好姊妹把基督信仰對孩子的影響歸納為兩點:「使他們知道有神、使他們感受到愛」。當孩子感受到愛的時候,就有安全感。

「愛」也是栽培孩子,讓他們充滿自信、活出美好明天的一個關鍵字。任丹丹姊妹認為,「要使孩子心裡有愛,愛可以除去懼怕。尤其是在青春期,孩子會面臨複雜的關係,關係處理不好,也會影響學習。」使孩子的內心有愛,和主耶穌有一個個人的關係,也是她教養孩子的目標。

同樣屬於杜塞爾多夫華人教會的齊穎藝姊妹提到,要在「愛神愛人,與主有親密關系」的基礎上,建立華人教會的青少年團契和兒童主日學教師團隊,這樣才能對孩子的品格建造帶來正面、積極的影響,教導孩子們敬畏上帝、認識上帝,與人彼此以恩慈相待。考慮到德國的華裔兒童主日學與青少年團契尚處在啟蒙階段,她也提出了借助德國本地基督教信仰體系(如童子軍)的建議。她認為,基督信仰在整個華裔青少年兒童中,都可以發揮更大的潛力,這需要按照上帝的心意建造有根有基的華人基督教會,一代代地活出真實、全備的福音見證的生活。

其他專題文章

建造家庭孩子有份!
跨越文化鴻溝
和孩子們一起成長
適當家務小兵立功
基督信仰給孩子的正能量
德國華裔下一代
兩代溝通有法── 家庭靈修

2015年6月內容

專題智慧之窗天倫樂繽紛世界教會消息遊子情生命的旋律世界風情畫健康寶鑒珍饈百味家鄉消息生命線新聞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