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跨越文化鴻溝

2015年6月
策劃及撰稿:周簡艷珍、葉翹碧、歐耀強、莊曉斌、葉笛、鄧滿

莊曉斌先生最近參與柏林華人教會一個講座,是關於兩代之間的溝通和文化衝突。他雖非為人父或夫,但作為專業的誇文化培訓講師,對所有關於文化衝突的題目都很感興趣。

在德國長大的第二代,學校教育、朋輩影響、傳媒文化,往往比父母扮演著更重要的角色。他們看自己是德國人多於看自己是中國人,說德語比起說中文絕對有過之而無不及。中國、香港、台灣,只是每年的「度假聖地」,德國才是家。父母傳統的中式思維,什麼養兒防老、什麼出人頭地、什麼父父子子、長幼有序(其實在德國文化中,只有親疏之差,沒有長幼輩分之別),他們不明白也無意去明白,於是兩代間的文化衝突就在那裡蘊釀。

先從父母對孩子的看法說起。中國父母視孩子為私有財產,德國父母視孩子為禮物。由於孩子是「私有財產」,所以中國父母從小要求他們「唯命是從」,並要孩子滿足他們的期望。父母為孩子做所有決定,沒有什麼可討論的餘地。就算孩子長大成人,很多時候仍要聽從父母。德國父母對孩子看法則不同,他們視孩子為禮物,孩子對父母並無義務。德國父母會跟孩子商討,而非命令式。從這根本概念出發,所以在管教養育孩子方面,就發展出兩種很不同的「流派」:以命令、紀律為本的中式家庭教育,及以協商、自由為本的德式家庭教育。

在德國生活的中國孩子,若是閒著,會被父母視之為懶惰;若孩子想跟父母討論事情,會被視為駁嘴、甚至不孝,父母也會感到受傷。中國父母為了孩子要有出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拿最高的學位,做最有前途的工作,賺最多的錢;但德國父母覺得最重要的,是孩子們能夠按著自己的興趣、能力發展所長,做到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賺錢多或少,只屬其次。德國父母培養的是獨立、有責任感的人格,而中國父母則喜歡孩子聽教、聽話。

那麼中國父母應該怎樣誇越這道鴻溝?莊弟兄在講座裡,聽到講員引用了兩處經文,他也很認同。第一處是《哥林多前書》九章20節:「向猶太人,我就作猶太人,為要得猶太人;向律法以下的人,我雖不在律法以下,還是作律法以下的人,為要得律法以下的人。」父母為了贏得孩子,可能真的需要花一點時間、功夫,去了解德國文化。孩子在德式思維下成長,若中國父母以中國文化的透鏡去理解孩子,就必定溝通不了。孩子也會對中國父母有「德國式」期望,如多點身體接觸、多點表揚鼓勵、多點辯論空間等等。雖然未必很容易做到,《聖經》卻安慰我們說:「我的上帝必照祂榮耀的豐富,在基督耶穌裡,使你們一切所需用的都充足。」(《腓立比書》四章19節)這是講座引用的第二處經文。既然上帝帶領來到德國,成家立室,生兒育女,我們就要相信,上帝必能創始成終,供應所需的智慧和力量,這也是一個父母與孩子們一起成長、學習的過程。

其他專題文章

建造家庭孩子有份!
跨越文化鴻溝
和孩子們一起成長
適當家務小兵立功
基督信仰給孩子的正能量
德國華裔下一代
兩代溝通有法── 家庭靈修

2015年6月內容

專題智慧之窗天倫樂繽紛世界教會消息遊子情生命的旋律世界風情畫健康寶鑒珍饈百味家鄉消息生命線新聞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