繽紛世界: 誰可出死入生

2015年4月
文/鄒立基

聽舒伯特(F.Schubert)的獨唱曲《死神與少女》,令人感到恐懼與無奈……

死之無奈

1817年,舒伯特讀到克劳迪斯(M.Claudius)一首八行詩《死神與少女》,描述一位芳華正茂的年輕女子,在患病中被死神呼喚,驚慌中她斥罵:「你這隻遊魂,快滾開吧,我還年輕,不要過來。」

舒伯特利用幽暗的和聲作引子,是死神的腳步。音樂突然急促起來,是少女驚呼聲,她直斥野鬼。然而,死神卻用溫柔的腔調誘惑少女,請她好好地安睡在自己懷裡。

可是一個正值青春的人,會願意那麼快便離世嗎?病榻中的她已無力對抗!在深沉的樂韻中,少女被帶走。

生之空虛

雖說死亡可怕,但德國作曲大師馬勒(Gustav Mahler)卻有另一種看法。

1887年,馬勒有感於波蘭詩人麥基域士(A.Mickiewicz)的作品而寫下《送葬進行曲》,也是他《第二號交響曲》的第一樂章。樂曲在一個送葬的情景中開始,這樣的安排雖然令人感覺不安,卻留下空間讓聽眾思考生和死。

送葬,誰也顯得無奈。作曲家彷彿在告訴人: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人一切的勞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勞碌,有什麼益處呢?

假如死亡是一個盡頭,送葬以後,萬事皆空,逝去的人,還有什麼好寫的呢?因此,當完成頭三個樂章之後,雖然意猶未盡,馬勒卻沒有智慧繼續寫下去。他尋尋覓覓,反覆思量,仍然茫無頭緒。失落之際,卻意外地給一首歌解開了五年來的困惑,覺悟「出死入生」的真諦……

穿越生死

1894年,大指揮家畢羅(Hansvon Bulow)逝世,令馬勒的心情沉重。在葬禮上,馬勒聽到郭修特(F.Klopstock,1724-1803)的聖詠合唱曲《復活》:「……小休之後,上帝會將那不朽的生命賜給你。」這首樂曲令馬勒有如電擊一般,死亡,原來是為了復活!激動之餘,他終於找到創作靈感,完成了整首交響曲。

馬勒在第五樂章中註明:「死啊,你傲視萬物,然而,你還是被復活擊倒!死,是為了重生!一瞬間,人就會復活,到達上帝面前。末日已近,人人都會面臨最後審判。到時,墳墓會全部裂開,交出其中的死人,他們排成長長的隊伍,戰戰兢兢地等待最後的審判。」信者得救

死而復活,值得歡喜。然而神子耶穌的復活,卻有更重要的意義。《聖經》告訴我們說:「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翰福音》三章16節)因著愛,耶穌願意死在十架上,完成上帝救贖世人的計劃。第三天祂勝過黑暗與罪惡,復活升天。

任何人只要相信耶穌,認罪悔改,必得上帝憐恤,與主耶穌同享永福。

死啊,你恃什麼狂傲?你得勝的權勢在哪裡?你的毒鉤在那裡?感謝神,祂使我們藉著耶穌基督得勝了!

其他繽紛世界文章

(影視劇場) 在狂風中翱翔高歌
(小潔攝影) 愛讓世界美好
誰可出死入生
耶穌受試探

2015年4月內容

專題社區迴響天倫樂親子樂生命線智慧之窗佳美腳蹤教會消息生命的旋律藍山集世界遊蹤健康寶鑒美味人生繽紛世界小說精華國際時事生活資訊愛心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