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
文/陳偉雄牧師(作者為康恩關懷中心總幹事)
我以牧者的身分在康恩關懷中心事奉,有很多機會到醫 院陪伴患癌的病人,或和病友閒談,或跟康恩義工去探病。 三年來,我為十多位病人主持床邊施洗或安息禮拜。
世人都怕死亡,看死亡是絕望,因為死亡剝奪了一切的關 係,一切成就,所有都歸於零。我在香港拿打素醫院進修院 牧課程(Clinical Pastoral Education),亦曾在威爾斯親王醫院當 見習院牧,需從病人的語言及非語言的表達中,診斷出他/ 她心靈的需要,然後給與適切的宗教或靈性資源,去幫助病 患面對死亡。
病人的心靈需要
病人的「心靈需要 (Spiritual Need) 」可歸納為以下五類:
1、生存的意義和目的 (Meaning and Purpose of Life);
2、自我形象 (Self-Image);
3、愛與歸屬或稱愛與被愛 (Love and Belonging);
4、饒恕 (Forgiveness);
5、盼望 (Hope);
讚賞肯定除自卑
很多病患的自尊都很低落,常常認為其他人看不起他們。 特別是那些在家中排首位,或是事業有較高成就的人,會覺 得患病是弱者的表現;自尊心高的人,會因此感到自己沒有 生存意義。我跟病房內的一位病人談話時,肯定和讚賞他昔 日的工作對社會的貢獻(昔日他是一位廚師),他聽後十分 高興。因為從來沒有人給他肯定,這對他來說是十分重要 的。他感到自己有存在的價值,自我形象也會被提昇,於是 有興趣跟我分享他的內心世界。他開始尊重自己,尊重自己 的生命,更願意在患病中,去接觸信仰,滿足心靈的需要。
聆聽關愛多分享
病人也需要感受到他是被愛。愛是人崇高的本能,亦能滋 潤生命,讓生命更加璀璨完美,我們不是空談愛心和關懷, 乃是發自內心的感同身受,讓病人切切感受愛和明白愛。我 會鼓勵病者和家人多點坦誠的分享,我亦會專心聆聽,以 及在適當的時機表示了解與關心。透過我的眼睛、感覺、思 考、直覺、說話、身體語言和耳朵,從聆聽的過程中,找著一 些線索,轉移題目到心靈的事情,幫助病人說出心結,讓病 人在離世前釋懷。
其實不少心靈的問題都是關係的問題。不少病人的問題 癥結,在於他們和自己的關係及親友的關係。在心靈關顧 上,其中重要的一環是釋放病人的內疚和自責。
解除心結當趁早
很多病人都有同樣的心結:以前不懂為父母之道,與子女 失和,現在如何與他們復和?這涉及重新建立關係。
有一次,我到病人家裡探訪,為他們作祝福禱告。分享 後,他的妻子說:「希望丈夫能與兒女和好。」我對他們的兒 女說:「父親很愛你們,只是不善於表達,傷害了你們的感 受,他將要去世,你們能否原諒他?」兒女想了想,便對父親 說出了感激的話,父親也向兒女道歉,因自己過往太注重工 作,疏忽了他們。
說幾句感謝的話並不難,難的是在生時若沒及時說出口, 就永遠沒機會說了。當病人患重病時,會回想過去所作的一 些遺憾的事,病人得到原諒和饒恕後,心情會感到輕鬆,內 心也會較平安和喜樂。
釋放生命得安寧
病人在快離世時需要釋放自己的生命,原諒自己 也原諒別人,接納自己也接納別人;與此同時,病人 更需要被充分理解和包容。如果兩樣同時擁有,病 人才可以在來到死亡邊緣時,安然離世。
一位母親,不願年輕的女兒放棄生命,不斷地告 訴在病床上的女兒要堅持活著,不要放棄任何醫治。其實,她的女兒接受多次化療,身體已經受不了。我對那 母親說:「放手吧,不要令女兒再受痛苦了!」她想通了,就 在床邊向女兒說:「媽媽有很多人照顧,又有教會幫忙,妳不 用擔心,放心吧!」女兒含淚點頭。幾天後,安然地離世。
聖經真理賜盼望
死,是人肉體生命的結束。當病人面對死亡時,便開始想 到終極的問題——我死後會到哪裡去?這些問題一提出來, 便進到了反思信仰的層次了,那就是永恆的盼望。 面對病人及 家人,我會盡牧 者之責,將福音 帶給他們。事實 上,《聖經》的 真理給人很多 的安慰和盼望, 因為在真理的 光照下,人們會 欣然接受苦難, 知道苦難背後有主的祝福 和安慰,正如《馬太福音》 十二章20節所說:「壓傷的 蘆葦,衪不折斷,將殘的燈 火,衪不吹滅。」在探病的 經歷中知道,病人在臨終前 得著信仰,會較容易接受 死亡。
其他專題文章
(社論) 死亡不是絕望
共譜生命休止符
永生盼望‧ 撫平憂傷
人有靈魂
斥責死亡的勇士
雍容、瀟灑活出愛
兩次患癌得新生
鴨與雞的分別
2014年6月內容
專題 • 社區迴響 • 天倫樂 • 親子樂 • 生命線 • 智慧之窗 • 佳美腳蹤 • 教會消息 • 特別專題 • 藍山集 • 世界遊蹤 • 健康寶鑒 • 繽紛世界 • 小說精華 • 國際時事 • 生活資訊 • 愛心匯點 • 生命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