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文說藝: 八旬老翁談寫作

2020年5月   

李烱信

踏入大學攻讀土木工程之前,我在舊書攤中接觸到托爾斯泰、魯迅、沈從文、冰心等中外大作家的散文。這些傑作震撼了我的心弦,其中魯迅的「風箏」在我腦海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這經歷激發了我寫作的衝動,因此在短短的暑期假日裡,我在一份報章的學生園地,投了三篇文章。可惜在功課的壓力之下,我寫作的熱情轉眼便消失於無形。不過,五年前80高齡的我,也許由於這奇特的經歷,加入了《號角月報》作者的行列,以堅定的意志開始寫作,目的是述說神的真善美,藉此傳揚福音,希望讀者們擁有永生的盼望。

經文的研究

由於我陳述的是神的真善美,執筆之前,首先選擇支持主題的經文,然後對這些經文進行研究,參閱《聖經》字典和釋經書,甚至查考原文,藉此確定自己對經文所蘊含的意義,以及其來龍去脈,了然於胸。

資料的蒐集

研究經文之後,接著就要找尋資料,我找的是那些可以支持主題的論點。一般情况之下,我會先從《聖經》蒐集,然後參閱手頭上有關的屬靈書籍、釋經書和《聖經》字典。偶然我也會透過網絡搜尋,作為參考。

初稿的書寫

上述的預備工作完成後,我會先寫下大綱,這有助於把從研究工作而來的心得和搜集得來的資料組織起來,讓自己可以按部就班地書寫。經驗告訴我,寫初稿不須太過勞心,只要把自己思想放到電腦的熒光幕上便成,因為初稿本來就是作品的雛形而已,必須加以刪刪改改,甚或重寫,才能成為作品,交給編輯。

初稿的修改

把一篇粗劣的初稿提升至優良的作品有賴多次的修改。為此我必先作出全盤的處理,然後作一行一字的修改。所謂全盤的處理,就是以嚴峻的目光審視全篇的結構:問自己主題的論點有沒有清晰地表達,支持的論點有沒有與主題堅固地聯繫,各論點在邏輯上有沒有謬誤,上下兩段之間的過渡是否暢順,結論是否合情合理等等。顯然,要滿足這些要求,很多時候須大幅修改,甚至重寫。我感到最傷腦筋就是這一環,畢竟寫文章是艱難的工作!

全盤的處理完成後,我會進一步作逐行逐字的檢查,看看其中有沒有錯字,引用的成語是否正確,標點符號是否運用得恰當。總而言之,盡所能在細節上避免犯錯。

從寫作中學習

寫作是一種極之艱鉅的工作,除了掌握其中各種原則和技巧,作者還要懂得如何賦予他的作品獨特的風味與新鮮的氣息,否則他寫的東西字裡行間缺乏了真實感、活力和情感。無可置疑,只有憑著寫作的操練才能真正了解這些原則和技巧用途的廣泛與多變化。所以我覺得要寫作就要不停學習,就是從實際寫作中學習,除此別無更好的方法了。

從讀書中學習

從事寫作的人同時是讀書人,有作者說得好:「閱讀與寫作的關係好比鄉下牛油之於新鮮的麵包」。自從開始寫作以來,我就努力讀書——讀好的書。我讀的大部份都是和我寫作範疇有關的屬靈書籍,我原意是從中學習如何遣詞用字,但慢慢地我開始學習以批判的目光進行閱讀,藉此把自己的思維鍛練得更精闢,更廣闊!

結語

五年的書寫和閱讀,豐富了我的屬靈知識,增強了我的領悟能力,讓我了解到自然、簡潔、有人情味的風格,在傳福音的寫作而言,是最適合不過。一篇囉囉嗦嗦,或充滿火藥味的文章,會令讀者厭煩。我也重視修辭與用字的技巧,缺乏這些寫作的元素,文章讀來必然枯燥無味。我深知自己的寫作能力有限,以致不時有江郎才盡之感。我之所以能夠繼續寫下去,因為我深信神的恩典夠我用。「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哥林多後書》十二章9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