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
晗之
最近有一位年輕媽媽在社交自媒體上發怨言。她帶著兩個孩子在超市排隊付款的時候,被旁邊排隊的人指責。
無端被指責
被指責的原因是她不管哭鬧的孩子,只顧著看手機。這位媽媽在自媒體上說:我一直在看著孩子,跟他們玩耍,逗他們笑,然而排隊的時間太長,孩子們開始鬧了,所以我打電話給我先生,先生讓我下載超市的軟件,可以更快速地付款,不用排隊,就在我查找並下載軟件的時候,剛剛過來排隊的這位陌生人就開始指責我。年輕媽媽對於陌生人不了解情況就指責她,感到非常憤慨。
顯微鏡看人
生活中不乏這類事情,有的人在不了解具體情況時就急於指責別人。更常見的,是父母對孩子、老闆對下屬的指責。即使在教會中,也有這類指責型的人。他們對於別人的問題、弱點、錯誤特別敏銳,好像每天都帶著顯微鏡,看誰說的話有毛病,誰做的事兒欠妥當,然後立馬揪住不放,劈頭蓋臉指責一番。
合宜的回應
當我們作為家人、作為同事、作為同工、被指責的時候,該如何回應呢?面對陌生人的指責,那位年輕媽媽的做法又是否合宜?
沒有人喜歡被指責,更不喜歡被當眾指責,更更不喜歡被不了解情況的人當眾指責。當受了這種委屈而心裡不舒服時,有的人默默不語接受指責,有的人則會奮起反抗、自我辯護。那些默默接受指責的人,可能會繼續被指責型的人欺負。那些奮起反抗的人或許一時贏了,卻也忘記了反思。
勿急於辯護
面對指責,是否可以先分析對方指責的初衷是什麼?若是出於愛,就先肯定他吧。比如那位超市裡的陌生人,他是出於對孩子們的關心。作為孩子們的媽媽,可以先謝謝他的關心,繼而向對方解釋一下,那位陌生人也應該不會有太大的情緒。這位媽媽,雖然受了委屈,但不一定要急於為自己辯護。誠然,做媽媽很辛苦,需要被理解,但如果不調整自己的心情,擺正自己的心態,在網絡上一通發洩過後,仍然在自怨自憐中無法自拔,就沒有任何益處了。
態度宜柔和
肯定對方是出於愛的關心後,就來承認自己的問題吧。即使沒有原則上的問題,也一定有可以改善的地方。如果自己確實是被人誤解,態度柔和地解釋清楚就不需要再多糾結了。
如果指責的初衷是好的,但方法不對,態度語氣咄咄逼人,言語過激如利劍傷人,這時候如何回應呢?
悲劇的教訓
幾年前的澳洲華人社區,發生過一件可怕的事,50歲的婆婆打死了20歲出頭的媳婦。起因僅僅是一盆嬰兒的洗澡水。婆婆說水太熱了怕燙著孩子,媳婦不認同,進而發生爭執,以致肢體衝突,隨後悲劇發生。起因看似非常小,背後不知有多少累積的婆媳矛盾。如果婆婆能和顏悅色地提出建議,並交由媳婦做出決定,而媳婦又能禮貌地回應,並誠懇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可以避免很多衝突。這就是人的罪:我認為是對的就是對的,我看你就是充滿各樣的問題。
愛化解指責
被指責的人發現對方盛氣凌人又不聽解釋,自己開始血液膨脹,這時候就要走開,離開現場,讓自己靜下心來,給自己,也給對方一個緩衝。也許矛盾還在那裡,但至少能夠避免衝突的升級。
如果你是基督徒,就安靜禱告,求主的愛澆灌在對方和自己的心裡。愛能化解仇恨,何況指責?如果你還沒有信主,要相信你是被愛的,愛的源頭就是神,在愛中沒有懼怕。
或許你認為我以上的建議太簡單,生活多麼複雜,面對指責豈能氣定神閒?是的,人與人的相處最難。所以,需要終生學習,刻意練習,需要不斷地在生活中操練自己。當自己更加有忍耐力、謙卑、柔和的時候,面對指責會更加從容,有則改之,無則加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