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爾本專頁: 體貼自己

2019年11月     

潘鳳賢

在澳洲,根據每年市民尋求服務的統計數字顯示,在16至85歲年齡段的人口中,約14.4%曾經患有焦慮症。當中女性的比例比男性高。許多人認為女性天生憂慮,比較感性和敏感,容易胡思亂想,所以凡事擔憂;男士較理性,是解決問題型,往往以行動來代替擔憂。此外,男士的時間往往被工作填滿,沒空去擔憂;相對而言,許多家庭主婦有較多空閒的時間,所以她們容易胡思亂想,甚至杞人憂天。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勿壓抑感受

根據統計數字顯示,只有約34%有焦慮症狀者尋求專業幫助。換言之,大部分人士是隱藏起來的,而男性比女性更不易透露自己的焦慮。在華人的文化中,男性往往被要求表現出強者本色,堅強、勇敢、不懼怕、勇於承擔等。所謂男兒有淚不輕彈,否則便被視為懦弱;如果表現得害怕和擔憂,便不夠「Man(男子氣概)」了。我們不難聽到一些成年人對小男孩說,「別哭,你是男孩,男孩不愛哭。」不許哭不代表內心沒有軟弱,強裝堅強不能消滅心中的害怕和焦慮。長期壓抑感受,會讓我們不敢接觸它,愈否認它愈不懂正面去處理它。用壓抑代替抒發,慢慢地便不懂得表達感受。所以,不是男士們沒有憂慮或不易有憂慮,只是他們用其他方式來表達,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男士們吸煙、飲酒、暴力的比例比女性高。使用這些抒發的方法反而引致其他身體健康或家庭的問題;有些用更糟的發洩方法,例如家暴、賭博、自殺等,更會影響生命及家庭關係。

正確抒發情緒

其實喜怒哀樂,人皆有之,並無性別之分,焦慮與懦弱無關,適當的焦慮令人有動機和危機感。同時,我們要正視一些過分的焦慮,這些往往是因為我們高估了問題的嚴重性,同時又低估了自己的應付能力,以致有大難臨頭的想法。男士亦有需要被聆聽,正確地抒發情緒總比壓抑來得健康。況且生活在一個忙碌的社會,面對工作、家庭、學習、生活等多方面的壓力和期望,會令人感到身心疲憊。甚至一些身體的毛病、負面情緒可能已靜悄悄地在我們裡面產生。儘管我們的身體已向我們發出警告訊號,但是我們可能因為種種原因,例如沒時間去處理它、漠視它的嚴重性、不願面對、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以改變,而沒有好好地正視自己的需要。或許最終我們能賺得所追求的物質、地位、金錢或其他,但卻賠上了身心精神健康。「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人還能拿什麼換生命呢?(《馬太福音》十六章26節)
精神健康問題巳成為全球關注的話題之一,它之所以備受關注,原因是它已經成為繼癌症和心血管病以外影響人類生活的一大威脅。而影響的範圍及年齡層也越來越廣。科技和社會的發達並沒有改善人類的精神健康質素,反而有日趨嚴重的情況。現今,焦慮及抑鬱症已成為普遍的精神健康問題,可是人們卻對它們了解不多,或害怕被標籤,也不懂得求助以致延誤治療。

保持身心靈健康

要保持身心靈健康,先學習提高自我觀察,掌握自己的思維想法及其引發的連鎖反應。我們的思維、情緒、身體及行為其實是互相呼應的,當我們有很多負面思維時,我們的情緒也隨之而有負面的反應,如焦慮、不安、憤怒、沮喪等等。情緒影響健康是必然的後果,例如焦慮可能引致失眠、不安會影響食慾、憤怒會令心跳血壓上升;負面情緒更使我們的正常思維受干擾,以致不能如常地作出合理或客觀判斷,而且可能會有不適當的行為反應,可能會影響別人或傷害自己,所謂牽一髮動全身。因此我們要體貼自己,保持身心靈健康。如《聖經》所說:「你們要將一切的憂慮卸給神,因為祂顧念你們。」(《彼得前書》五章7節)

(作者為專業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