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
耿元慶
最近聽到一位年輕的大學生,在一個講座上,面容嚴肅地對下面的觀眾說:「我們在座的每一位都渴望成功,但所有的成功,都是哲學意義上的成功;所有的失敗,都是哲學意義上的失敗。」
講員講完這句話,大家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他在講什麽? 或者更確切的說,到底什麽是哲學?
回答這個問題,本身就是一個哲學的問題。我很難跟你說清楚,可是你卻不必為此灰心。
智慧的追求
人們在年幼的時候,大多會對我們生存的世界充滿好奇,這種好奇產生了一連串不停的尋根究源的追問,這些追問往往是我們成年人不耐煩回答,其實也無法回答的問題。
在辭源上,「哲學」就是「愛智慧」的意思。哲學作為人類最古老的學問之一,就像人生之初一樣,來自人類對世界不住的好奇。因此,哲學與其說是智慧的結晶,倒不如說是對智慧的永恒追求。
那哲學是研究什麽的呢?
有人說,哲學是整個知識大廈的基礎。有人說,哲學是知識大廈的屋頂。還有人說,哲學是介於科學與宗教之間一個中間地帶的學問。
事實上,關於「哲學是研究什麽的」,哲學家們相互之間也時常爭論不休。所以,要想三言兩語說清楚,什麼是「關於世界觀的學問」,以及「對於世界總的看法」,實際上根本不可能。
愛智慧,不是說我們已經擁有了智慧。正是這一點,恰恰決定了哲學成為智慧之學。就像蘇格拉底所宣稱的:「我之所以智慧,是因為我知道自己很無知。」所以,承認自己的無知,承認自己的半知,愛上智慧,永恒地追問和思考,而且讓哲學的思考成為生活的常態。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古今中外,人們出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從事哲學研究,相應地對哲學也有各種各樣的理解。從北美長春藤名校最受歡迎的三堂課《令人著迷的生與死》、《更快樂:哈佛最受歡迎的一堂課》、《正義:一場思辨之旅》,可以看出,「生死」、「幸福」、「正義」這三者,是我們人類目前最關注的哲學命題。
探詢死亡的奧秘
死亡哲學概念的意蘊極其豐富,包含著許多不同的層面,可以從最抽象的意義上把它界定為:死亡哲學是哲學的一個分支,屬於哲學這門科學,它關涉的是對死亡的哲學思考,歷來為哲學家們所看重。早在兩千多年前,西方哲學家柏拉圖就曾給哲學下了一個流傳千古的定義: 「哲學是死亡的練習。」我國哲學家李耳也曾把死亡作為「教父」,即哲學教育的主旨。
英國戲劇家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中,提出「生存還是死亡,這是一個問題」;德國哲學家齊美爾指出:「我們如何理解生命?如何理解死亡?這是同一基本態度的兩個方面。」
二十世紀著名的哲學家海德格曾說:人是「向死亡存在」的存在者。意思好像是,人若不是為死而活著,至少也是向著死而活著。
日本禪學大師鈴木大拙說:生與死是不可分離的。這種不可分離性是必然的、絕對的,而不會因為人們的好惡有所改變。這樣,死的意義同時也意味著生的意義;探尋死的意義,實際上也就是探尋生的意義。
死亡是一個牽涉到人類文化許多領域的大問題,也絕對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最大問題,卻也是每個人都無法解決的問題。因為活著的人,沒有死的經驗,不可能回答死亡的問題;已經死去的人,雖然有死亡的經驗,但有口無言,不能將答案告訴我們。
死亡作為每個人生命中最大、最棘手的問題,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和重視。華人文化忌諱談論死亡,這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可思議的是,在當代教會中,少有聽聞對死亡的積極討論與實際的教導。如何把《聖經》真理、神學的思考,與日常生活的實踐緊密相連,死亡恰好是一個最重要的主題。誠如神學家雲格爾所說:基督信仰從整體上講,是一個對死亡問題的回答。這個問題是關乎每個人的最大卻無解的哲學問題,答案在耶穌基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