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
江河
在澳洲,第一代的移民,和出生在這裡的ABC(澳洲出生的華人),就是我們的下一代,彼此之間的文化差異真的很大。這些差異大體表現在思維習慣、價值觀、生活方式和社交禮儀等多個方面。
思維習慣
在我們心目中,我們是長輩,他們是孩子,因此我們說話比他們有權威,但是這種思維在澳洲基本上行不通。你很快會發現,你的話語其實沒有權威。儘管你自我感覺良好,似乎自己所說的很有道理,我也認同你說的都對,可是你們的孩子就不一定這樣想。你說:「我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還多」,表示你比孩子有經驗。然而,人生的經驗,若不是自己體驗過,是不可能明白的。
你對孩子所有的擔憂,諸如沒好好吃飯,沒及時添衣,沒早點回家,沒努力讀書等等,都是很正常的。可是你的孩子想什麼?他們會認為你的擔憂是不必要的,是對他們缺乏信任。他們會說:你看我什麼都不順眼,我是那麼差的孩子嗎?中國有句老話,叫「養兒方知父母恩」,意思就是一個人只有在作了父母之後,才知道自己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要是你的孩子現在不能理解你的擔憂,你要把擔憂變成信任,讓孩子覺得你信任他,這可能更能改善你們之間的溝通,接受彼此的思維差異。
價值觀
絕大多數的華人家長,為使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往往不惜一切代價,傾其所有,全力以赴。筆者認識一對夫妻,他們有三個女兒,小學都在香港讀國際學校,中學則在新加坡、香港、澳洲三地讀頂尖的私校,且在學校寄宿。粗略估計,這仨女兒光是一年付給學校的學費(未計寄宿費)就要十多萬澳元。筆者有一位最好的朋友,他把兩個兒子都送進悉尼文法學校就讀。這是本州培育未來社會精英的最佳私立學校之一,學費也是非一般人可以承擔得起的。
上面提及的父母,他們之所以這樣做,就是希望孩子將來能夠成功。然而,你怎樣為成功作定義?上等的職業?豐厚的收入?名成利就?沒錯!這就是我們衡量成功的標準。可是他們說什麼?「我終於找到我喜歡做的事情了。」這才叫成功!成功就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也許是攝影,也許是音樂,也許是畫畫。一個人的價值觀,會決定他一生的道路。最近我們應邀參加朋友孩子的婚禮,據說這孩子現在愛上了攝影,因此她將來的職業生涯,可能與大學時期所讀的「國際關係」沒有多少關聯。對於孩子的選擇,我們不能用自己的價值觀,去評價對與錯。
生活方式
先說飲食。也許我們喜歡湯湯水水,而他們喜歡煎炸香脆。有一天,妻子煎了香腸、洋蔥,加上番茄醬,做成麵包捲,兒子邊吃邊說「Yummy(好吃)!」。可是我嫌西人的香腸有怪味,從來不覺得好吃。在起居上,你說床上的被子要不要收拾?我個人是要收拾一番,看上去不致於亂糟糟的。但是孩子說什麼?「Doesn’t matter!」這有啥重要呢?如果你不信,去參觀一下年輕人的臥室,估計十有八九,都是亂成一堆的。但我建議你不要責怪他們,你若有空,就動手把床鋪好了。我兒子的床,常常是我幫他收拾。最近發現他自己也會收拾了。
社交禮儀
在我們的文化中,禮儀還是蠻多的。比如在宴席上,要讓長輩坐上位;客人來家裡,要以禮相待;客人告辭了要送一送等等。最近我們出席的兩場婚宴,都是西式的。在面對賓客的長型主桌上,中間是新郎和新娘,兩旁是四位伴郎和四位伴娘。這樣的佈局,表明這場宴席的主角是一對新人。再看出席的賓客,除了新郎新娘的父母和親屬之外,絕大部分是新郎新娘的朋友。只有極少數父母的朋友獲邀請,所以我們獲得邀請,深覺榮幸。
說到待人接客,我看年輕人在一起,真沒有什麼客套,放幾瓶可樂汽水在桌上,誰愛喝誰自己倒。好幾回兒子的朋友來家裡玩,兒子自己卻躺床上睡覺去了,想來他實在太累了。好在他那些朋友一點都不在意,他們不會覺得被怠慢了。累了就應該休息,他們不會硬撐著自己去招呼朋友。那是我們上一代人才會幹的事。至於送客人,你出了門外,他把門關上,這很正常。在年輕人眼裡,這沒什麼失禮不失禮的。如果你覺得這樣送人的方式不夠禮貌,那麼在澳洲,你一定是找氣來受。當然,如果你很傳統,堅持把客人送到門口,看著客人離去,然後才踱回屋裡。這是你的美德!但是你想讓你的孩子也學著這樣做,你一定會把他們笑死了。
我們得承認,在兩代人之間,文化差異是難免的。我們要從差異中學習理解與接納,並且用愛心互相包容,好使神的大愛,得以彰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