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之窗: (人生之問) 以終為始的人生智慧

2018年11月
沁元

有人問:人生有沒有意義?
回答是:人生沒有意義,除非你讓它有意義!
20多年前,我在圖書館偶然借到了台灣出版的《與成功有約》一書,作者為柯維。大陸書名翻譯為《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到目前為止,此書加印了112次,可見此書在全球受歡迎的程度。
其中第二個習慣「以終為始」的觀念,深深影響了我的行為模式,加上德魯克反覆強調的「做對先於做好」的忠告,這兩位我生命中未曾見面的恩師,一直教導我如何做人做事。

追思禮拜的思考
在論述第二個原則時,柯維一開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假設你去參加一位親友的追思禮拜。走進教堂,花香伴隨著風琴音樂,你見到許多親朋好友。從他們的臉上,你能感受失去至親的痛苦。
走到台前,看到棺木時,你忽然發現親朋好友齊聚一堂,是為了向你告別,你在參加自己的葬禮。也許這很久以後才會發生,但是姑且假定,這時家屬、朋友、同事,即將上台敘述你的生平。
你找到一個座位,閱讀手上的葬禮程序表,等待儀式開始。一共有三位發言嘉賓。第一位是你的家人,可能是你的兒女,第二位是你的好友,第三位是你一起工作的同事。
現在請閉上你的眼睛,認真地默想一下:
1.你希望人們對你的人生有什麼樣的評價?
2.你是一個稱職的丈夫、妻子、父母、子女和親友嗎?
3.你是個令人懷念的同事或夥伴嗎?
4.你希望他們怎樣評價你的人格?
5.你希望他們回憶你的哪些成就和貢獻?
6.你希望對周圍人的生活產生過什麼影響?
7.如果你能再活一次,你會做什麼呢?
如果你同我一樣,認真地思考以上的問題,那麼你已經同第二個習慣,開始建立了聯繫,漸漸在弄清楚你人生的方向,不再虛度此生。

集體面對死亡
當我在預備本文的時候,整個朋友圈刷屏了,微博搜索熱爆了——無論是基督徒或非基督徒,都在思考同一個問題:主持人李詠離世,我們第一次集體面對死亡……
對於這個消息,相信全體中國人都難以置信,今年不過才50歲,我們通常所說的「知天命」之年。不久前還出現在屏幕上說說笑笑,給觀眾帶來歡樂,怎麼說走就走了呢?
李詠在2009年出版自傳《詠遠有李》,其中透露了一句遺言:「閉目在話筒叢中,我肯定特安詳。」這短短的13個字,令人心痛!
生前,李詠還曾在一檔節目中演講《生命中的最後一天》:「我會找一個安靜的地方,靜靜地待著,我不會有道歉,也不會有離別,更不會有抱怨,我只會有感謝……所有電視機前的觀眾朋友們,感謝你們給我留下了美好的回憶。」

神聖的快樂
上週,被稱為有「牧者中的牧者」尤金・畢德生(Eugene Peterson),也結束了人生的旅途,歸回永恒的家鄉,享年85歲。畢德生是加拿大維真神學院靈修神學教授,與傅士德並列為北美兩大最具影響力的靈修作家。
去年6月,《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發表了畢德生的最終作品之一的摘錄。他寫道:「我們信仰的故事,我們的存在,開始和結束都是快樂的。快樂是上帝的創造和禮物。若沒有透過它,是無法想像真正的基於《聖經》的信仰。」他的家人看到畢德生在地球上的最後時刻,仍有著神聖的快樂。

死亡的客觀存在
回到「以終為始」的人生智慧和習慣,我們每天聽聞有那麼多人離世,這些時刻在提醒我們,死亡是真實客觀的存在,無人可以避免。那我們如何面對呢?
正如畢德生所說:「當我們想知道什麼是生,就必須花很多工夫去思想什麼是死。如果我們不注意死亡一事,只是一味用委婉的托辭去避免談論這個話題,反而令我們的生命貧乏。」
《聖經》寫道:「按著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希伯來書》九章27節)然而,死亡並不是一個無解的難題。對於基督徒來說,深信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受死,第三天復活,已經戰勝了死亡。雖然我們的肉體會死亡,但在耶穌基督裡,我們得到永生。
人人都有一死,從畢德生的離世,看到了基督信仰可以讓我們面對死亡,笑迎死亡。因為戰勝了對死亡的恐懼,我們可以積極地活在當下,以終為始,勤力做工,完成上帝託付的宣教使命,榮神益人,活出美好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