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
潘振輝
未雨綢繆,積穀防飢,中國人素有憂患意識,故此好儲蓄,會為未來打算。而西方人士,常用「未來的錢」,儲蓄似乎未曾掠過他們腦袋,何況澳洲社會福利完善,確令他們無後顧之憂,然而這種想法和行為,加重了政府的經濟負擔。
政府為求財政穩定,希望個人承擔退休後的財務責任,從1992年起開展退休金計劃,透過強制條例及稅務優惠,鼓勵國民積蓄。自基廷(澳大利亚第24任總理)的工黨政府實施強制性僱主供款開始,公積金已由當時薪金的3-4%增升至現時的9.5%,2025年更會遞增至12%。這類型的計劃,於各發達國家及都巿尤為普遍。
為未來打算安排,固然甚好,但近憂也不能視而不顧。舉家移民澳洲,目的是㝷求繁榮安定,包括政治氣候、社會秩序、工作巿場、環境衞生及物價平穩等。民生消費盡在衣食住行,尤其是住宿方面。擁有自置物業一直是澳人夢想,樓巿歷年來相當穩定,唯獨近年,這個夢破碎了。
70年代魏德倫(澳大利亚第21任總理)執政時,房價約為平均年薪四倍,目前已增至12倍。縱然政府自詡有對應策略,如增加地土供應、減低物業印花稅等,卻未見果效,趨勢並不樂觀。眼見樓價不斷攀升,年輕人如何圓夢?雖說有一筆退休金可在未來使用,但今天的居住問題卻是燃眉之急!
澳洲退休金條例相當奇特,它可以購置投資物業,卻不能購買自住房子。有別於星加坡政府的公積金設計,國民可從儲蓄中拿取部分來自置居所。星政府更進一步,設立房屋發展局,建築廉價但優質公寓供巿民選購。按統計,該國有八成人口均住在這類屋邨內,解決國民居住問題。
當然國情不同,未必可將他國之法照單全抄,但也不能抹煞其參考價值。以澳洲人創意思維,定可找到適應此時此地的新法。近期澳洲不少基建均採取公私合營方法,效果也算理想。既然如此,在房屋政策方面,不妨公私合營,由政府主導,訂定買賣及運作政策,由私人公司融資建設(甚或授權管理物業),以優惠價錢售予巿民,使住者有其居。
筆者既不懂經濟,也不曉得物業巿場運作,只覺政府可以跳出框框,積極多想一點,免得整國為居所憂慮。民眾辛勞一生,就是想找個安樂窩,悠然度日。地上的房屋難以負擔且會朽壞,然而耶穌早已預備一處美好地方,祂說:「在我父的家裡有許多住處;若是沒有,我就早已告訴你們了。我去原是為你們預備地方去。」你可是這住處居民?